“给你们讲一个好玩的故事,看看大神们是怎么读书的。顺便学一学这些有效的阅读方法。”
行走的百科全书
我们经常用“行走的百科全书”来形容一个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奇人,詹姆斯· 穆勒就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了这样的人。他为小约翰精心设计了课程,8岁读完希罗多德全集和柏拉图对话录,12岁研习欧几里得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13岁主攻政治经济学。小约翰在13岁时就完成了同等程度的大学教育。尽管这样的“刻意制造”曾让约翰备受心理困扰,但也为他之后的惊人成就提供了神助攻。
成年后的约翰·穆勒出版了《论自由》、《论代议制政府》、《功利主义》等重要著作,成为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和思想家。
当然不是人人都有这样一位极其严格的父亲,不仅承担了从小学到大学所有老师的职责,还让自己的好友,分析法学派创始人奥斯汀和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亲自来教导。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在缺乏高人指点的情况下,也能啃下那些艰深难懂的大部头著作,从而获得人类珍贵的智慧遗产,在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事有所成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正是这样一本内功心法,打通你的任督二脉,以后再遇到各类传世经典,必能迅速掌握要领,融会贯通,心领神会,学以致用。
这本书的作者之一,莫提默·J·艾德勒,年少时为了自己的记者梦,早早辍学去报社当了一名勤杂工。正是偶然间读到了约翰·穆勒的自传,以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巨作,深感震撼,于是决定重拾学业。
艾德勒和他崇敬的约翰·穆勒一样沉浸在书海中,但显然没有穆勒爸爸那样的贴身家庭教师,他自己摸索出了一套系统的阅读方法,不仅完成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业,获得心理学博士的学位,还编纂了《西方世界的经典》丛书,并且担任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主编。
查尔斯·范多伦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另一位作者,他的人生更奇特了。有多奇特呢?他年轻时的经历被拍成了一部电影,导演是大名鼎鼎的罗伯特·雷德福,主演是英伦男神拉尔夫·费因斯,没错,他演的角色正是查尔斯·范多伦本人。
这部电影就是《机智问答》(Quiz Show, 1994),当年获得3项奥斯卡提名。电影的主角,风华正茂的查尔斯·范多伦,参加了当年美国最叫座的电视益智节目“21点大满贯”,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冠军,并且获得巨额奖金。之后却被怀疑节目有黑幕,范多伦在备受煎熬之后终于主动承认电视台为了制造娱乐效果,向他提供了部分答案。这件事成为美国电视圈的惊天大丑闻,而范多伦也被迫离开了哥伦比亚大学。
这就是范多伦的真实人生,他曾经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父亲是获得过普利策奖的诗人,母亲是作家,叔叔是一名记者,也是普利策奖得主,范多伦本人则拥有天体物理学、英文等多个学位。全家都是精英。
电影里的情节正是他由高峰跌到谷底的真实写照,不过电影也仅仅到此为止。范多伦遭遇了人生第一个重大挫折之后,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从匿名的作者和小编辑做起,继而遇到艾德勒,两人成为合作搭档。《如何阅读一本书》其实只是两人合写作品中的一本“小书”,范多伦参与了这本书的改版工作。这对合作无间的战友,还共通缔造了《西方思想宝库》和《美国编年史》两本巨著。
看完两位作者的励志人生,你可能会瞬间出戏,不是说教人阅读吗,又是柏拉图又是亚里士多德,还有这种能拍成电影的人生,和我们加班狗、程序猿、运营喵等生物不在一个维度啊!
还记得我说过,《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套内功心法,它是用来攻克诸如《九阴真经》这种级别的武功秘笈。如果《九阴真经》你都能学会了,练个擒拿手是不是不在话下?
层层递进的阅读心法
虽然是流传了几十年的心法,也真不是人人都会去学的,关键是这本书写得有些晦涩,篇幅长、语言枯燥、结构不清晰,看看网上的评论吐槽就知道了。
一本教人如何阅读的书,自己却写得很难读,也是挺尴尬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这本书介绍的阅读方法,来读这本书。。。我觉得这可能是两位作者给我们开的玩笑。
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先去读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阅读指导书,比如《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快速阅读》等。很多阅读指导书其实都受《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影响,可以当成是“辅助阅读”。之后再来啃这本最难的,就比生啃要好多了。这也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介绍的阅读方法之一。
由简至繁,从易到难,是我们学习任何一项技能的必经之路。这本书把阅读分成了四个层次,层层递进,每个层次都可以解决不同的阅读需求。
我们完成中学教育后,基本就掌握了“基础阅读”的要领。这是阅读的第一个层次,这时我们可以读懂大多数读物。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多人的阅读水平就停留在这里了,即使日后升入大学,获得更高学历之后,仍然还在“基础阅读”阶段。
作者举了美国大学教育的例子,大多数大学根本不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至于我们会认为,掌握“基础阅读”就已经足够了。
在我们毕业,甚至工作了很多年以后,仍然会有人被许多阅读问题所困扰。看不下去大部头的著作,看完了也觉得没看懂,看懂了发现记不住,记住了很快就忘掉。慢慢地,我们的阅读热情被消磨殆尽,最后干脆就看些快餐读物打发时间。
也有些不甘心的读者,决定参加一些阅读培训来改善,比如我就参加过速读班,渴望掌握一目十行的本领。作者再一次无情地指出,所谓“速读”解决的仍是“基础阅读”阶段存在的问题,也就是不良的阅读习惯。比如“半出声”、“目光逗留频繁”、“目光倒退”等。
我把这些该死的习惯统统改掉之后,仰望着伟大的作者,期盼着能教我些高招。
于是下一个阅读层次被抛出来了 —— “检视阅读”。就是把整本书快速浏览一遍,看看标题,翻翻序言,挑几个章节查看。
这难道不就是“读着玩”?跟翻杂志一样。这样读书岂不是儿戏?
这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书中反复强调,也就是“主动阅读”。
什么是“主动阅读”呢?就是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带着探索精神去阅读,而不是等着被书本灌输。
“检视阅读”的第一个目的,就是筛选出来值得阅读的内容。这本书是否符合我们的要求和预期,该不该花时间读它?
第二个目的,了解整本书的大致内容和架构。
“检视阅读”可以让我们思考这几个问题:这本书是关于哪方面的?大致内容是什么?分成哪些部分?各个部分是怎么组成的?
书中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把一本书比作房子。我们可以想象自己是个侦探,来揭示这所房屋的秘密。先是远看这座房子,看它的大致结构和布局,知道它是什么建筑风格,心里就会做好应对的准备。
“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个侦探,在找寻一本书的主题或思想的线索。随时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让一切状况清楚。”
而接下来,我们就要走进这所房子仔细瞧瞧看。
3个阶段,15个规则
这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也就是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分为三个阶段。虽然用了阶段一词,但其实这些规则是可以同时使用的,尤其是熟练的阅读者,可能读一遍就把所有规则用上了。
阶段一:这本书在谈些什么?
这个阶段延续了检视阅读,第一个规则就是对书籍进行分类。通常可以分成虚构类和非虚构类,而本书介绍的方法更适合阅读非虚构类书籍。在这个类别下又有更详细的分类,历史、哲学、科学、心理学等等。不同类型的书籍会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
接下来的规则二就是尝试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整本书的内容。 想像一下,当你向朋友介绍这本书时,会怎样去描述?这就是一本书的摘要,可以记在自己的读书笔记里。
规则三也是检视阅读的延伸,我们浏览过全书,知道了整体框架,这时候要进一步把这个框架提炼出来,也就是全书的大纲。如果你有画思维导图的习惯,这可是很重要的一步。
无论是理论性、还是实用性的书籍,都会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来探讨。也就是说,这些书都是为解决问题而存在的。第四个规则,就是找出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这一步是阅读的关键,因为我们在读完整本书之后,要思考作者给出的答案或者解决方案是什么。
- 规则一:弄清你读的是哪一类书?
- 规则二:概括摘要
- 规则三:拟大纲
- 规则四:找出作者的问题
阶段二:这本书是如何诠释内容的?
作者用文字书写,而文字的涵义是极其丰富的。我们需要和作者“达成共识”,分清作者想要表达的涵义,这是第五个规则。 比如哲学家经常把日常用语作为自己的“专门用语”,他们所说的“机械唯物论”和“朴素唯物论”,其中的“机械”和“朴素”显然和我们惯常理解的不同。
当我们可以正确理解文字的涵义,接下来把注意力放在文字组成的句子上。这一步,需要找到表达作者“论点”的“关键句”,以及背后所要表达的主旨。这就是规则六。
有了论点,自然要找到支持这些论点的“论据”,以及作者是如何组织这些论据来“论述”的。 规则七的重点就在这些“由句子组成的段落”上。
经过一系列的抽丝剥茧,我们已经把整本书都吃透了,还有最后一项任务要做,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规则八对应规则四,作者解决了他所说的问题了吗?是否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 规则五:和作者就文字达成共识
- 规则六:找出关键句及其主旨
- 规则七:架构出整本书的论述
- 规则八:找出作者的解答
阶段三:评价一本书
作为读者,读完了整本书,弄懂了书中的内容,任务就应该完成了吧。《如何阅读一本书》还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这本书进行公正的评价。
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规则九强调,评价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前提下,你必须先表示,我已经读懂了,然后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
评价也不能是胡搅蛮缠或者吹毛求疵,表达意见时要“理性”,这是规则十。
规则十一要求我们,和作者辩论时要有理有据,没有理论基础的论点,只能当作个人意见,而不是真知灼见。
剩下四个规则是指导我们从哪几个方面提出批评,你可以指出作者的知识有局限、作者的信息是错的,也可以证明作者的论证不合理或者不完善。
- 规则九:了解之后再评论
- 规则十:理性评价
- 规则十一:有理有据
- 规则十二 - 十五:这本书在哪方面有缺陷
还记得我们最初把一本书比作一座房子吗?“检视阅读”就像一个远景,我们第一眼了解房子的概况;“分析阅读”就像近景,我们一间一间地参观房间,观察屋里的摆设。完成这两个层次的阅读,这所房子就已经深深印在我们脑海中了。
我要成为阅读达人
在我感激涕零地收下这些招数之后,两位作者还担心我读不好书,于是把看家本领全拿出来了。
规则一要求我们先对一本书分类,而且不同类型的书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作者埋下的梗后面都有解答,分别对实用类、虚构文学类、历史、科学、数学、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攻略。
我拿着这份攻略感动极了,没想到后面还跟着一个大招 —— 主题阅读。
这是阅读的第四层次,特别适用于研究某个课题,或者想解决某个问题时,集结多位作者所长。
先用“检视阅读”锁定几本和主题有关的目标书籍,然后找到有用的章节阅读。围绕主题,把每个作者的相关观点记录下来,然后分析这些观点的关系,最终由我们自己得出结论。
这简直就是一场跨越时间、地域、语言,并且集齐了各路名家的虚拟论坛,而我们每个读者,就是这个论坛的组织者。
这最后一个层次,是把阅读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如果可以熟练运用的话,那么恭喜你,你已经点亮了整棵技能树。
好书陪伴我们成长
你可能会觉得,读一本书要花这么多功夫,是不是真的值得?《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反复强调,只有阅读超越我们自身能力的极品好书才能获得心智成长。所以,并不是所有书都值得运用这些规则。
在附录中,有一份书单附送,包含了137本经典著作,以荷马史诗开始,以索尔仁尼琴的《第一圈》和《癌病房》结束。
无论是约翰·穆勒,还是两位作者的开挂人生,都未必是标准的人生范本,每个人都渴望活出自己的精彩一生。
当我们熟练掌握了阅读技巧,就可以自信满满地翻开任何一本书,和作者流畅地对话,在心满意足地合上这本书之后,我们知道自己又强大了一些,因为我们心里又住进了一位作者,从此就不再是独自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