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对研究和观察鸟类活动的专家夫妇。他们能告诉了我许多关于澳大利亚鸟群的故事。这让我对居住环境周围讨厌的嘈闹的鸟群有了更多的同情和包容。
就像人类学习语言一样,动物也从同一物种中有经验的老个体那里学习生存和繁殖的基本行为。通过这种方式,重要的“文化”,如鸟的歌声,代代相传。
但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意味着许多动物种群正变得越来越小,分布越来越稀疏。这危及了幼小动物学习基本行为的能力。
没有什么比摄政王鸟类中的“蜜糖猎手”更真实的了。在一篇研究论文中,鸟类研究人员描述了种群数量锐减至300以下的情况是如何导致该物种的歌唱文化崩溃的。
在健康的种群中,成年雄性蜜鴷采蜜时的歌声复杂而漫长。但在同类数量非常少的地方,这种鸟的叫声就会减少,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它们会模仿其他物种的叫声。可悲的是,这使得雄性对雌性的吸引力降低,这可能会增加摄政王蜜鴷灭绝的机会。
一首轻柔而婉转的歌
自2015年以来,鸟类研究专家一直在监测摄政王采蜜鸟(摄政蜜鴷)——一种极度濒危、以花蜜为食的鸣禽。这种鸟曾经成群结队地游荡在阿德莱德和昆士兰中部海岸之间,追逐着桉树的开花。
就在20世纪50年代,摄政蜜鴷在墨尔本和悉尼郊区还很常见,但现在在这两个城市都极为罕见。二战后大规模的土地清理破坏了摄政采蜜鸟的栖息地,导致其数量急剧下降。大多数的繁殖活动现在仅限于新南威尔士州的蓝山和北部高地。
摄政采蜜鸟在繁殖季节的早期阶段最喜欢发声。在数量下降之前,这种鸟以其特有的摆动头部的柔软、啭鸣的歌声而闻名。但随着野生鸟类的减少,它们的叫声也在发生变化,这可能带来悲剧性的后果。
发现它们自己的声音
鸟鸣是动物文化研究最深入的例子之一。年幼的鸣禽通过听、重复和提炼年老同伴的歌曲来学习唱歌。唱歌学习通常在生命的第一年完成,在那之后,鸟儿的歌唱就“固定”了。尽管濒危鸟类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令人惊讶的是,关于种群规模和密度的下降会如何破坏野生鸟类的鸣叫文化的研究却很少。
雄性摄食蜜雀唱歌是为了保护繁殖领地和吸引配偶。有个别的鸣禽错误地学习不同种类鸣禽的鸣声的个案。但发现12%的雄性只会唱其他物种的歌,这在野生动物种群中是前所未有的。
摄政蜜鴷在一些区域非常稀少,导致一些年幼的雄鸟无法找到成年雄鸟来学习的鸣叫声。相反,年轻的雄鸟在发展它们的曲目时错误地学习了其他不同种类的鸟的叫声。
有证据表明,这种唱歌行为不同于某些鸟类常见的模仿行为。模仿是指一只鸟把其他鸟的叫声添加到自己的曲目中,这样就不会失去自己原来的叫声。但现在的一些摄政食蜜鴷从未唱过与它们同类相似的歌。
另外,其他物种的拟态性通常也进化了,因为它提高了繁殖的成功率。然而在摄政王蜜蚁身上,我们发现了相反的情况。即使在那些听起来像摄政王采蜜鸟的雄性中,那些在当地不常见的歌声也不太可能打动雌性,并与之配对。与鸣声不同寻常的雄性交配的雌鸟产卵的可能性更小。
这些数据表明,鸣叫文化的丧失与繁殖成功率较低有关,这可能会加剧摄政蜜鴷种群的下降。
圈养繁殖计划的研究表明,人工饲养的摄政蜜鴷的叫声比野生蜜鴷的叫声更短,也更简单。一旦放归野外,这可能会影响人工饲养的雄鸟的繁殖成功率。因此,研究人员通过播放蓝山野鸟“正确”的叫声来教圈养的幼鸟正确地唱歌。
记住爱侣的最后一首歌,才能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维持野生和圈养的鸟类文化对于防止物种灭绝至关重要。这些文化不仅包括唱歌,还包括其他重要的行为,如迁徙路线和喂养策略。
摄政蜜鴷鸟鸣文化的消失可能是该物种走向灭绝的最后警告。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物种保护的一个方面。
人们必须紧急恢复和保护鸟类的繁殖栖息地,保护巢穴不受捕食者侵害,并教人工饲养的鸟类唱歌。人们还必须应对威胁物种栖息地的气候变化。否则,我们的后代可能永远也听不到一些鸟类种群在野外发出的悦耳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