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对韩寒感兴趣,还是在十年前,一次在下班的班车上听几个女同事聊韩寒。对于青春小说,通常女生们都爱之不已,而男士们则普遍不大感冒,大概认为青春文学不是正统文学,难以登大雅之堂。那个时候网络青春小说还不像现在这样泛滥,能够写出精彩的作品并在纸媒上出版的也只有韩寒、郭敬明等屈指可数的几位而已。时至今日,在网络上不要说青春小说,就是悬疑鬼怪穿越仙侠之类的小说也是铺天盖地地成批生产出来。这个时候再回头看韩寒,仿佛他已老了一般。
《三重门》是韩寒在17岁时写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不得不承认,这样一部小说对于一个少年来说,的确可称得上是一本才华横溢的天才作品了。他本人自诩为模仿钱钟书的文笔而写就的,我们比较下《围城》的写作风格,两者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围城》是钱钟书在35岁之后写就的,相比较韩寒的17岁,似乎韩寒在文学上有点少年老成。《三重门》这部作品,一是的确模仿了《围城》中大量使用的比喻手法,二是也如《围城》一般行文诙谐幽默,三是两者均是自传式作品,所以写来都得心应手。不过这种写作风格上的比较也仅止于这两本小说而已,无法扩展到两位作者的比较。从文学成就上来讲,即使韩寒天赋英才,其成就也难以与钱钟书相提并论。钱钟书的小说其实著名的仅有《围城》一部,他的成就主要在文学理论方面,包括《管锥编》和《谈艺录》等等文艺理论方面的著作,韩寒在学术研究上实在难以望其项背。所以韩寒如以当代钱钟书自诩,的确有些不实。虽然两人都可称得上机智诙谐、才华横溢,并且两人在数学上也同样一塌糊涂(钱老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15分),但是其他方面两人实在判若云泥。即使钱老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也很难想象他做赛车手和电影导演的样子。毕竟出生于上海小镇市井之家的韩寒和钱老的家学渊源相比,在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和文化底蕴等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所谓各人有各人的精彩,实无必要强作比拟。
《三重门》对于韩寒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不仅仅是因为这部作品打开了韩寒的职业写作生涯,而且可以称做韩寒后续诸多作品的发端。总体而言,韩寒的主要长篇小说作品,包括近年拍摄的电影,其主题都是描写一帮无所事事的小镇青年的故事(韩寒自己称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这些故事的源头都可以从《三重门》里找到影子。我们看韩寒的主要作品,总结起来无非几个元素:小镇(以上海金山亭林镇为代表)、叛逆的莽撞少年、小鸟依人的无知少女、摩托车或汽车、混蛋的中国教育、望子成龙的家长、水平糟糕的老师等等,这些元素互相混杂,构成了韩寒的作品世界。无论是《1988》、《他的国》、《像少年啦飞驰》,还是近年来拍摄的电影《后会无期》和《乘风破浪》,它们的题材和风格都与《三重门》极其相似。这种作品题材的一体化,优点是可以把一个主题讲透,比如从小镇青年的生活影射中国教育和社会的症结,但是缺点就是选材面狭窄,可写的内容局限于本人经历的延展,可能会给读者产生频繁炒冷饭的感觉。当然,毋庸置疑韩寒是把中国城乡结合部边缘青年题材的作品发挥到极致的一位作家,通过这些作品他用一种幽默机智的态度表达了其对青春的莽撞、社会的荒诞、生活的无奈的理解。其实很多作家都是把自己的家乡作为写作的重要题材,比如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西安、萧红的呼兰河等,也许对家乡的回忆和体悟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最深刻的。
和其他著名的青春小说不同,韩寒的作品有着极其锋芒毕露的黑色幽默感,整个作品就是一个大包袱,其中又有若干个小包袱,随时随地地爆发出来。这的确是受了《围城》风格的影响。同样是写青春,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更侧重于描写少年的迷茫,而村上春树的《挪威的生命》则更多了一份沉重与抑郁。从文字和文学造诣上来说,《三重门》是无法与这两部作品抗衡的,但是从作者的才华(相对于年龄和阅历而言)和写作风格上来说,韩寒的确无愧中国青年作家翘楚的称号。可以说,是“韩寒现象”引起了社会对中国教育的重新思考,是韩寒作品开创了新世纪青春文学的先河。
《三重门》的故事情节极其简单,主线是中学生的初恋故事,支线是中学生活的描写。其中林雨翔在市南三中的生活,也是韩寒本人作为体育特长生的经历再现,所以整本书读来没有生涩杜撰之感。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在书的末尾揭开了susan对林雨翔的感情。因为整本书的前一大半似乎都在写林雨翔对susan的迷恋,在这种迷恋关系中的susan是缺乏互动的,让人不免怀疑这样的情感是否更多属于林雨翔的“暗恋”,而不能称之为“恋爱”。但是在书的最后,susan的一封信揭开了谜底,她因为要跟林雨翔考到同一所县重点中学而故意考差,结果阴差阳错林雨翔父亲托关系把林弄到了市重点,从此两人命运相隔,读来不免让人唏嘘不已。相比较林雨翔而言,susan的情感更加清爽、热烈而纯真,让人读来不禁艳羡,仿佛自己也想回到中学时代,有个susan这般聪明漂亮而敢作敢当的女孩为伴。比起《挪威的森林》里那种乱糟糟的性描写,我反而更倾向认同《三重门》里那种青涩的不带瑕疵的感情。然而,韩寒的后期作品里渐渐融入了黑社会、小姐、暴力、欺诈之类吸引眼球的题材,这似乎也在表明,曾经的叛逆少年已经长大,社会的浸染和上海人与生俱来的小精明也在他身上影响益深。那个敏锐洞察教育问题和社会症结的愤青韩寒已经远去,而一个善于抓住商业机遇转而从影的商人韩寒来到眼前。
如果把今天这个已是两个孩子的爹、不再写书、热衷拍片的韩寒比喻成那块浸入杯水中的布,一如他在《杯中窥人》中所写,我们也会“猛然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