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的时候,自己并不知道什么叫书法,只是写小楷和写大楷。
从二年级开始,就写比仿。有一天放学的时候,老师说今天中午来到学校之后,每人写一张比仿,大家都很高兴。原来只是看高年级的老大哥们写大楷,很是羡慕,但自己却不会。心里想,总要有一天像大同学一样,也能写一张大楷吧。
好在有年龄大我的同学,他们知道写大楷需要先比仿,于是就在班里大声说:“老师!你先给我们写一张吧?”“行!”老师回答很是爽快。
看看其他班上的学生都走了,我们的老师还在一张一张地给“写贴”。老师说:“你们两个人一组,一个人印了一个人再接着印。”“印”就是把老师写好的字放在白纸下面,这样可以照着下面的去描。
从那时起,每天一张大楷。老师要求是中午到校之后写大楷,小孩子有时候也会偷懒,中午放学后,干脆先写一张,等下午来了就教上作业。特别是到了夏季,大家还要着急午饭后去游泳,一定要赶在中午放学回家前写好。
班长教上全班同学当天的大楷,从老师办公室取回昨天的作品发给大家。从不记得老师怎么讲解书法知识,只是看到同学们的大楷纸上有老师的批阅记录,写得好的发给个红圈,写得不太好的老师就在上面用红笔做润色。大楷一发下来,先是看看周围同学能够得到几个红圈,有时红圈多了还会骄傲地展示一下作品。
小学阶段,那时是五年制,转眼间,升入初中。初中学校离我们家有五华里路程。初一的时候,班主任是数学老师,他写的字也很好,经常在班上展示大家的数学作业,还不时地讲解书写常识。记得有一次,班主任讲起关于横笔的写法,他站在讲台上,面对黑板,示范着说,横笔不能横平到底,还要有回笔。于是,他把横笔从低到高斜着上去,然后又往回收了一些。现在想起来,大有横折的写法。班长的名字里有个“生”字,老师又完整地写了一个“生”字,让大家看。
到初二的时候,学校经常办《学习园地》。一天,班主任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大家都去劳动,让我用毛笔抄写板报。板报用的纸不是白纸,而是带有花纹底色的方格纸。
初二结束了,也不知道在学校办了几次《学习园地》,拿着一篇作文就上了高中。
第一次听到“书法”这个名字,上书法课的是一位老教师,听其他老师说,这位书法老师是我们南半县的第二支笔,虽不知道第一支笔是谁,有第二支笔给我们上书法课,很是荣幸了。可惜,书法老师只给我们上了两节书法课,就再也不上了。
第一次听书法老师上课,他也没有讲是什么书法知识,只是讲了关于字的间架结构。两节书法课上,老师一共示范了不到十个字,不过,他的书法课的确激起了大家学习书法的兴趣。我们只要买到数学本、作文本等作业本子,都要请老师给写上“作业本”的名字,有时候,还会请老师给写上自己的名字。次数多了,老师就说你们自己写吧。再次数多了,老师又给大家推荐,让我给写。
高中两年,学校的、班级的《五四青年专刊》,《庆元旦专刊》大部分有我的书法作品。
最忙的是写春联。农村有句谚语:“二十八,乱贴拓。”腊月二十几,开始张罗着给邻居们写春联,一个生产队的,一片儿生活区的,那些叔叔大爷,大哥小弟们,都拿着红纸,借着咱的笔墨,义务写春联。
大家认可了,乐在其中。大年初一下午,拜完年,就开始在村子里到处转悠,看看春联内容,比比书法技术。
工作到了县城,那几年,放寒假了,就开始卖起了春联。挣钱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找找那种县城关于书法的经历,面对高手林立,自己才会不断地成长。
那个拿着自己的对联内容,让你现场书写,那才是你的真功夫。一位女士,声称自己是某医院的办公室主任,意思是她写的字也很好,在县城的市场上转悠了几个来回,她认可的并不多。人少的时候,要给她写几幅对联,我们切磋着,,一会儿,她满意地回去了。
那些年头,既没有彩色打印,也没有彩色喷绘。实验小学的板报,全是我给手写的。黑板报一开始是用彩色粉笔书写,时间长了,风雨就会冲刷掉。慢慢地,我改用了广告宣传色书写,解决了这一问题。板报的纸张,原来使用的是白纸,接着改用广告底色纸,衬托着字体的美观漂亮。比较得意的时候就是中考、高考的时候,那些主考官、巡视员们,每每走到学校的走廊里,总会停留几分钟,看看橱窗里的内容,然后也总会指着橱窗里的字,回头问问是谁写的。
操作幻灯是我的拿手好戏。胶片分为两面,一面无胶,光滑,难以书写。在有胶的一面上书写,色泽较浓,黑白分明,一目了然。在上千人的优质课竞赛现场,独自一人坐在舞台的左前方,不时地在胶片上书写,并切换着每位参赛教师的板书设计。
不仅在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现场,还有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现场,也会独坐其台。除了写字,还画上了参赛教师板书设计的简笔画,这样显得生动有趣。市教研室的初中语文教研员指着我,对小学语文教研员说,这是一位好助手。
无论走到哪里,需要提升书写水平。因为书写,因为经常书写,因为有了书写的经历,使我爱上了书法。对于一个人来说,经历最为关键,每一次经历都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