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是殷商后人建立的国家,但是在周朝的姬姓国家纷纷将周氏的治国传统丢进垃圾桶,进入以改革图强为主题的春秋战国时期。
大争之世中,殷商后人的宋国却始终抱着周王朝的那一套礼制、仁义、王道。不止一次地被各个曾经的弱国小国教做人,沦为天下的笑柄。
周武王伐灭殷商之后,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将纣王之子武庚封于殷地。周武王去世后,周王朝内部发生“三监之乱”。
周武王的兄弟被武庚挑唆,起兵造反,与周公旦争夺权利。周公联合召公,平定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三监之乱”。
不久之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为宋公,在殷商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史书记载,宋国为房、心之分野之地。
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宋国经济发达,继承了殷商的商业文化,其人善于经商,宋国经济繁荣昌盛。
不自量力,总想挑战强国,自己老被收拾
春秋时期,中原的第一位霸主并不是齐桓公,而是射中周桓王一箭的郑庄公。在郑国强大的时候,宋国就很欠收拾地总跟人家交战,而且败多胜少。
宋穆公去世之后,没有立自己的儿子公子冯为国君,而是根据兄长宋宣公的托付,立兄长的儿子公子与夷为国君,是为宋殇公。
宋殇公即位后,公子冯逃到了郑国,获得了郑庄公的支持。因为公子冯在宋国国内势力很大,因此宋殇公和大司马孔父嘉,经常发起与郑国的战争。
但是此时郑国尚处于“小霸”时期,国力强盛,没几个国家能够匹敌,因此宋国找郑国交战,就经常被教做人,老被揍得鼻青脸肿的,国内民怨沸腾。
趁此机会,国内反对宋殇公和孔父嘉的华父督,挑起国内矛盾,发动叛乱,杀死宋殇公和孔父嘉,拥立公子冯为国君,是为宋庄公。
宋庄公继位后,非但不感激郑国的保护之恩,反而经常干涉郑国的内政,与郑国常年交战,自己被拖累的国力日益衰落。
宋国的灭亡也与自己的不自量力有关,宋康王时期,宋国经历了“行王政”的改革,国力逐渐提升。
此时宋国号称“五千乘劲宋”,立马开始迷失自己了,向东挑战霸主齐国,取五城。向南击败楚国,取地三百里,向西打败魏国,占领两城。
一个小小的五千乘的中等国家,就向四面八方挑战三个万乘强国。最终,齐湣王联合楚国、魏国,趁宋国内乱,进攻宋国,杀死宋康王,宋国灭亡,三国瓜分宋国。
高举“仁义”大旗,争夺霸主之位的宋襄公
齐桓公去世后,中原霸主之位空缺,宋国国君宋襄公,因为受齐桓公托付,照顾公子昭,并护送公子昭回国继位为齐孝公。
就觉得自己有点资本了,可以争夺一下霸主之位。公元前639年,宋襄公邀请楚成王、齐孝公在宋国的盂城举行会盟。
临出发前,公子目夷劝说宋襄公多带些兵马,以防万一,宋襄公不听,结果会盟时,被楚王带去的将领扣押,不得不承认楚王的盟主之位。
会盟回来后,宋襄公憋了一肚子气,恨透了楚王,决定拿楚国的小弟郑国出气。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率领宋军,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援。
楚王率军攻打宋国,楚、宋两军在泓水两岸对峙,泓水之战爆发。楚军人多势众,当着宋军的面开始渡河,公子目夷劝宋襄公趁楚军渡河时进攻,必能取胜。
宋襄公不同意,认为宋国是讲仁义的国家,趁敌军还没有全部渡河就进攻,是不仁义的行为。
楚军渡过泓水后,乱作一团,正在整顿军阵。目夷又劝宋襄公赶快派军队攻击楚军,还能取得胜利,等楚军列好队形就危险了。宋襄公不同意,还斥责目夷不讲仁义。
结果楚军列好队形后,如洪水一般冲向宋军,宋军难以抵挡楚军,纷纷溃败而逃。宋襄公大腿也中了一箭,在忠心的大臣的保护下,才得以逃脱。
泓水之战失败后,宋国国内一片哗然,宋人纷纷指责宋襄公,宋国再也无力争夺霸主之位。宋襄公反倒并不认为自己错了,认为自己是仁义之人,就该这样打仗,没能当上霸主是天下人的损失。
热爱和平,努力促成“弭兵之盟”
宋襄公争霸失败以后,中原就陷入了长期的晋、楚争霸之中,宋国夹在两强之中,战乱不断,八十年间,经历了四十多场战争,堪称是别人打仗自己疼。
公元前586年前后,以宋国为首的中小诸侯国,深受强国争霸的痛苦。正好此时,晋国国内卿士内乱,对外被秦国联合白狄进攻。
楚国东面的吴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进攻楚国,令楚国难以应付。晋、楚两强无力投入争霸,都有和解的意思。
宋国的大夫向戌,与晋国、楚国的权臣都有私交,于是和宋国权臣华元开始奔走斡旋,促成晋、楚两国弭兵之会。
公元前579年,晋士燮与楚公子罢、许偃盟于宋西门之外举行第一次弭兵会盟。
第一次弭兵会盟仅仅维持了十年时间,公元前576年,楚国首先撕毁盟约,出兵进攻郑国,攻伐卫国。次年,晋楚两国爆发了鄢陵之战,弭兵会盟彻底破裂。
公元前546年,宋国大臣向戌联合中原各中小国家,约晋国正卿赵武,楚国令尹子木,在宋国举行会盟,弭兵修和。
盟约规定,除晋国的盟友齐国,楚国的盟友秦国外,各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纳贡,此后中原各国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和平岁月。
宋国多出圣贤之人,成语却多讽刺宋国
我国古代不少圣贤之人,如孔子、墨子、庄子、惠子等深受后世敬重的圣贤之士,都是出自宋国,或者祖籍是宋国。
但是在古代汉语很多典故成语,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朝三暮四、宋聋郑哑、杞宋无征等等,都是讽刺宋国人或者宋国君臣的。
这些成语故事,大都出自《韩非子》《孟子》《庄子》等书籍,为什么古代的圣贤之士,都不约而同地选择讽刺宋国呢?
首先从庄子来说,《庄子》一书中讲述了大量的成语故事,大都是用宋国人来讲的。其实很多成语本身并无贬义,但是后来逐渐演化成了贬义词。
庄子讲这些成语故事,可能就跟普通人,喜欢讲自己老家的故事一样,庄子游历各国,就喜欢通过讲老家宋国的故事来教导大家。
对于韩非来说,法家讲究的就是变革,但是宋国比别的国家更加固执,因循守旧,连带着从宋国出来的士子,儒、墨、道三家,都强调守旧。
这种思想本身就和法家的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作为法家经典的《韩非子》,自然不会对宋国客气了。
正是因为宋国的因循守旧,宋国从原本的强国,错过春秋时期的各国兼并发展潮流,逐渐沦落为二流货色。
而且出现在了各种可笑的成语故事中,宋国也逐渐成为了春秋战国的搞笑担当。连带与宋国沾边的朝代,也是各种荒唐事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