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秋时节,白日变短,夜晚增长,天气日渐寒凉。
人们纷纷穿上夹衣,配上秋裤来抵御一阵一阵秋风袭来的寒意。
屋旁的椿树也禁不住直打寒颤,叶子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旁边不远处的柚子树上挂满了橙黄色的柚子,一个个沉甸甸的,大概已经熟透了。
一排苍翠欲滴、枝繁叶茂的松柏树昂立在房屋的西边,有一种坚定要与寒冷斗争到底的气魄。
几只鸭子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依旧我行我素、一如既往地在屋前的水塘里嬉戏、闹腾。
自家喂养的几只母鸡三三两两地相约在田埂上田里面找虫子吃,一只雄鸡“咯咯咯”煽动着翅膀围着母鸡打转。
屋檐下,一只大黄狗坐在地上,眼睛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哪怕一点点风吹草动都能引起它的注意。
田埂上的茅草逐渐成为枯黄色,秋风一吹簌簌作响。
屋前的稻田里,水已经被放干,稻谷早已经收割完毕,田里长出了一些浅绿色的草籽,还有一茬一茬的稻根抓人眼球。
-2-
在这个季节里,正是我们挖泥鳅的好时机。找一两个伴,或者干脆独自一个人,带上一个水桶或者一只竹篓,扛一把锄头,来到稻田里。
找一片泥土松软的地方,一锄头挖下去,搞不好一两条泥鳅就蹿跳起来,这时候只需用手轻轻一抓就轻松擒获。
如果这样东一锄西一锄,多多少少也能挖出几条泥鳅;当然,最好的办法是一锄头接着一锄头地挖,这样挖的好处是不会让任何一条泥鳅称为“漏网之鱼”,运气不错的话,甚至还能挖到黄鳝。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后者,因为这样挖下去,不出一两个时辰,挖个一两斤泥鳅没有太大问题。
在我十来岁的时候,挖泥鳅我的确有过一些成功的经历,也非常自信,泥鳅挖了不少,几乎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当然,每次收获的背后,我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牺牲了自己许多玩乐的时间。
虽然过程很累,但我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因为我从中找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和满足。
挖泥鳅如此,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在工作当中也同样如此,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一旦有了收获和进步,就会找到兴趣和快乐,进一步可以做得更好。
-3-
据我知道,在没有水的稻田里挖泥鳅几乎不需要任何技术,凭借一把锄头和几斤力气足矣。但如果是在有水的稻田里面捉泥鳅,没有一点技术是不行的。
当时很羡慕我堂哥在有水的稻田里抓泥鳅的技术,只要被他发现了的泥鳅洞,没有几条能逃得过他的“魔爪”。
他不但抓泥鳅是“里手”,抓蛇、钓团鱼、捕鹌鹑样样精通。附近方圆十里,很多蛇、团鱼、鹌鹑几乎都被他抓光。
相比之下,而我却很笨,在水田里常常抓不到几条泥鳅,有时候刚抓到一条,一不留神,那溜滑的泥鳅很快就从指缝间溜走。
泥鳅钻入泥巴里后杳无踪迹,用双手拼命去捕捉,终究还是徒劳,往往连泥鳅的半根汗毛都摸不着。
长大以后我才真正明白,出现这种情况并非是我太笨,可能只是我做得太少,缺少磨练的原因。
每一个人的智商都相差不是很大(当然不排除极个别的人智力超群),只因有的人践行能力超强,干出了一点小成就产生了兴趣,兴趣反过来刺激他更加拼命地干。
如此循环反复,逐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到最后越干越好,越来越优秀。
而像我这样在水田里抓不到泥鳅的人则刚好相反。
由于从一开始在有水的田里抓不到泥鳅,就失去了兴趣,没有兴趣刺激就没有继续干下去的信心,没有了信心,最后就放弃。
于是,我将我的注意力转到了放干水的稻田里,因为只有在这里,我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成就感。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先把它做好了才有信心,从而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就可以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4-
挖泥鳅不仅是一件乐趣无穷的事情,泥鳅本身还可以做成一道道美味佳肴。
泥鳅(尤其是野生泥鳅)营养丰富,低脂肪,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滋补佳品。
在我童年的时候,母亲做得最多的是泥鳅炖豆腐,还常说这种做法吃了更加有用。而在当时,我还以为母亲是偷懒。
等我长大以后才明白,其实是我错怪了她,母亲并不是想偷懒,她真想让我们吃得有营养一些。
对于烹调泥鳅,母亲还会做几种花样,比如炸干后炒辣椒,比如焯水后去除内脏,然后放小火上烘干一些,用盐腌制一下收入坛子里密封起来。
过个十天二十天,从坛子里拿出来煎着吃,味道非常不错,有嚼劲,又有泥鳅的干香味。
离开母亲身边十多年后,我独自摸索也学会了几种烹调泥鳅的方法。
不过,泥鳅虽然好吃,即便做得再美味可口,对我来说,远远还不如挖泥鳅的劲头来的享受,因为挖泥鳅的整个过程就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在这个过程中,我充满了成就感,眼里看到的是未来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我真真正正从小学会了劳动,懂得了劳动光荣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