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有个好处,它每一段都很短,阅读起来非常容易。稍稍留意一下,语义上的障碍并不多。言简意赅,含义深远,可以玩味——这是古代典籍和现代文学之间差异。
人在穷通之间的态度问题
贫、富;谄、骄、乐、好礼之间如何对应?
一般而言,人的态度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而这个影响,其实往往是心里面有一种“比较”。当我比别人好,心态就好起来,人就活泼起来,好像福至心灵;当我比别人差,心情就沉重起来,思维也慢了,嘴巴和手脚都跟不上了。
不同的外界环境能够造就这些无形压力和影响,但其实,我还是那个我,并没有改变。
所以子贡说,他能够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他觉得自己几乎能够做到,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不容易,于是高高兴兴地跑来向孔先生报告。
有人说,别人怎么看我,我都不在乎——我就是我。在这一点上,我比子贡强。确实,我相信有些人确实比子贡强,未必今人不如古人。但是我们如果深入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和思考,你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基本上,很少有人不受到物质力量的影响。
从一个宏观的层面上讲,为什么我们羡慕西方,觉得他们在科技、制度和思想文化上要比我们好?因为从明清以降,我们的民族积贫积弱,导致我们今天在物质上落后西方,进一步影响到心智。从明朝开始,学习西方天文学,到清朝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进一步导致新文化运动,这一系列大势,大家看,不正是物质上的贫弱,导致思想上的怀疑,以致否定吗?
所以当有人说,可以不受别人的影响时,请反省一下,我们真的能不受外界的影响吗?说我们不受外界、不受他人影响的人,心里面可能是绷着一股劲儿的:我就这样,爱咋咋地吧!这其实差不多就是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我们用一股子倔强把自己和外界隔离开了。但这种“隔离”会导致和外界“交流”减少,从而可能失去柔性,失去发展的好机会。
有人会说,且慢,正是因为这股子劲儿,我才能前进,才能有今天的成功,难道这不对吗?当然,这也没有错。但这里体现出一个教育的方法问题。
我们以前的教育,往往是驱迫性的,通过施加压力,或者和别人对比,从而迫使我们学习,取得好的成绩。看起来似乎是主动,其实是一种被动的主动、被外界驱动起来的惯性,并不是发动内心的主动。它,缺少那么一点幸福感。这样的人,如果放松下来,就散做一堆了。而如果主动地、发自内心地去做事,不但有成效,同时会有幸福感。
我真的认为世界上没有懒惰的人,那些看起来懒惰的人,有一部分就是小时候被驱迫起来,没有找到自己目标;有一天感觉到这样的生活没有意思,就停下来,成为懒散的人。
所以孔子讲,“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不错,可是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
在贫困的时候,我依旧知道未来的曙光在哪里,快乐就会在我的身边翩然起舞;富贵之时,我依旧知道自己是谁,能够自我管理,进退自如,绰绰然,有余地。
人和人,人和社会相处的控制性在何处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塑造更好的自己
我们希望生活是可控的,宁静、幸福有序,可是我们能够控制什么呢?控制一个人、几个人,控制财富,建立制度?
当然这些外界的一切,我们想办法,都会增加可控性,但其中当然最不可能“控制”的是人。人增加了诸多的不可控性,进一步会导致各种的不可控。历代的圣贤人物,基本上,一致认为可控的只有我们自己。事实上,我们可控的,在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挑战的时候,真正可控的是:我们的情绪和我们思想。
我们能不能保持一个很好的情绪去面对这个事情,我们能不能分清思想和幻想的区别呢?
我们自己可控了,我们就有未来了。所以儒家把生命看得非常重要。儒家的祭祀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孔子和儒家一直对刑罚保持非常审慎的态度。
向身边的有识之士学习
告诸往而知来者,快哉
论语中所记载的基本上都是孔子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古人认为这是“学习”。
这对话,开启人的智慧,变化人的心智;并且这是在生活中、以现实为案例的学习,而不是课堂上、剪除很多牵扯之后的案例教学。
它给我们启迪是,我们并不一定要走进课堂,通过掌握某种“结构化的知识”,然后才去现实中操练。我们可以通过向一些身边做得很好的、成功的人,甚至不成功的人,来学习。如果我们存心学习的话,通过这些全息的、实际的对话,一定可以获得迅速的提高。
以前,我通过经典的管理学书籍(比如德鲁克、柯林斯等)学管理;而现在,我发现和一些企业家在一起,听他们讲自己创业、管理的经验和体会,同样能获得非常大的成长。
学习是一种心态,而不是某种形式。
敦促自己向身边的人学习,同时也把自己的体验和知识分享给他,生活会洋溢在向上的快乐之中。
你是这3境界中的哪一阶?
贫而谄,富而骄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贫而乐,富而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