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拗,就是指不合律。不合律就是指不按正常格式写出的律句。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写成仄平仄仄仄平仄,就有一五两个位置拗,是小拗。所以说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格律的句子。
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有拗能救就不算病。
那什么是拗救呢?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这叫拗。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的仄声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这叫救。合起来叫做拗救。
拗有大小之分。通俗理解,律句中一三五位置的拗称为小拗。二四六位置的拗称为大拗。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写成平平仄平仄平仄,第四字应仄却平,属大拗而本句中第五次用仄声,自救。这叫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救法叫对句互救。下面通过举例来逐个分析学习,只要不犯孤平,一三五若有小拗,可救可不救。但犯孤平的必须要救,否则就真成病了。如:仄仄平平仄写成平仄平平仄,第一字按一三不论可平可仄,可救可不救。
如浣云的一句,山外云溪月,箫前墨竹风。平仄平平仄,第一字可平可仄,不孤平,就不用管。若第二句改为屋前墨竹风,大家看下对不对,用不用救?
仄平仄仄平,明显孤平,就要救,怎么救呢?一仄,就要把第三字改为平。仄平平仄平,符合一三五不论的原则来救。
同理七言的也一样,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写成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第一三五字,按不论且不犯孤平,可救可不救。如诗呆的一句:不与牡丹争国色,只求白首共黄昏。仄仄仄平平仄仄,第三字拗,仄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字小拗,这两处都不用救。
二,本句自救:①一三五自救,如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写成:仄平平仄平。李商隐《蝉》的“故园芜欲平”。一拗三救,否则孤平。
如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写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如苏轼《新城道中》的“溪柳自摇沙水清”;陆游《夜泊水村》的“双鬓向人无再青”;三拗五救,否则孤平这是自救的,且都是小拗。
下面看大拗的,也是重中之重。②大拗是必救的,四拗三救,六拗五救,就是变句中前一个字的平仄来救。大拗是指二四六平仄有拗。是必救的,如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写成:平平仄平仄。第四字应仄而平,必救,将第三字用仄声字。叫四拗三救。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寒山转苍翠”;平平仄平仄由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四拗三救李白《赠孟浩然》的“红颜弃轩冕”;杜甫《天末怀李白》的“凉风起天末”,又《别房太尉墓》的“他乡复行役”;这些例子相同看七言的如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第六字应仄用平,大拗必救,将第五字改用仄声字。叫六拗五救。如杜甫《咏怀古迹》(其四)的“蜀主窥吴幸三峡”,又《咏怀古迹》(其五)的“伯仲之间见伊吕”。也就是说五言的三四自救;七言的第五六自救。幸三,见伊,句中五六自救也就是说五言的三四自救;七言的第五六自救。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三四自救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五六自救以上是本句自救下面看对句互救三、对句补救1,五言的仄仄平平仄,第三个字用了仄声,诗人往往在对句第三字改用个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写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如李白《赠孟浩然》的“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天杜甫《天末怀李白》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几→秋,仄→平本句不救,而用对句救往往因表达不愿改,因词改了害义而本句不救,用对句救因词害义,就是这个意思因意而用了拗,要记得救2,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个字用了仄声,诗人往往在对句第五字改用个平声来补救。同理七言也一样如王维《辋川别业》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当然,若无孤平,也可不救。绿→红看最后一个大拗的对句补救3,大拗对句相救。若五言的第四字或七言的第六字用了仄声(有时是三四或五六两字都用了仄声),那么就必须在对句相救。有时变了两个字,本句救不了的,就只能对句来救了如:仄仄平仄仄,第四字大拗。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字大拗,对句“吹”字救。(四拗三救)如陆游《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万”大拗,“无”字来救。同时“无”字还救本句的“向”字。(六拗五救)这种要仔细看仄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是可以的对句,平仄仄平平仄平上句第六字大拗,下句第五字改平声救,同时向字在本句中小拗,同时被无本句自救了。这里就是两种救法都在了避免了孤平最后说明一下,诗应力戒孤平,若在诗中因词害意不得已孤平或成拗,则要想法补救。抛句不是练出来的,是不得已而为之。要区分可救可不救与必救。必救的,必须要救,不然就成病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