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等于慢性自杀
前段时间看了电影《无问西东》,对吴岭澜这个人物印象深刻。
他本身就很热爱文学,并且有很好的语感,身为清华学子,国文、外文均为满分,但是受到当时世俗眼光的影响,选择读自己没有兴趣的理科,坚信只有实业才能救国,最好的学生都是学理科的,文学是无用之学。
他拼尽全力学物理,仍然不合格,被要求转系,自信心受到沉重打击。
这时,校长梅贻琦启发了他: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吴岭澜的内心似有所动,陷入思索的状态。
偶然间,吴岭澜在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
你知道自己的文化吗?你们的史册里最完善最永久的是什么?因此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记你们的真心和真性。
吴岭澜顿时豁然开朗,何不做真实的自己?本来志趣就在文学,干脆弃理从文,十几年后,他成为西南联大的一名著名教授。
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违背自己的本心,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浪费。
假设吴岭澜当时一意孤行,执意学着自己并不喜欢的理科,相信他后来的成就也极其有限,无法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简书优秀作者、高校心理课堂讲师小宋老师,之前在新东方工作,待遇优厚、培训机制很完善、竞争力强,但是工作一年后,他却选择了离职,因为他发现,这份工作他提不起兴趣。
他所在的部门是新东方VIP学习中心,主要是进行一对一和小班化教学,而他偏偏属于那种人来疯型的老师,上课的时候人越多,讲课就越有状态。他说:
在新东方,无法满足我想要上大课的野心。除此之外,上课内容也让我无法提起足够的兴趣。
一言以蔽之,他更喜欢和学生去探讨人生,而不喜欢而不是一直讲解这个题目为什么选A,而不是选B。
辞职后,没有任何心理学资质的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考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上海市学校心理咨询师,在高校开设了广受学生喜欢的幸福课,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所写的文章不断被报纸、杂志以及公众号中的大号转发,一切都在慢慢地向好的方向发展。
这个转型的过程其实并不容易,但是小宋老师心里很清楚,如果当时他依然守着那个不怎么热爱的英语教师职位,可能会痛苦一辈子。
与其做着不喜欢的事情,忍受抱残守缺的煎熬,不如果断行动起来,让生命的能量开始流动。
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真正感受到快乐
《奇葩大会》中,选手脱口秀演员石老板,靠着独树一帜的吐槽逗乐了不少观众。
凌晨2点钟,在土耳其的半空中,一个热气球里面,我被上海大妈催婚。
他坦言,自己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是个地地道道的理工男,从小钟爱喜剧表演的他,在2015年离开了三年的金融行业,放弃手握几个亿项目的大好前途,正式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
他很享受现在这样的生活,经常参加各式各样的商演和公司年会,用理工科思维来写段子和铺垫笑点,然后在舞台上释放出真实的自我。看到观众被自己逗乐,觉得很有满足感。
做着喜欢的事情,每天都对生活充满了期待。
正如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作者岸见一郎所说:
如果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使刚开始没有钱赚,但越喜欢就越努力,也会期待不久后有经济上的回报,但经济上能否有回报,谁也说不准。艺术也一样,虽然不确定能否有回报,但如果创作是发自内心的,就会感受到内在的动力,创作时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
因为做的是真心喜欢的事情,所以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尝到甜头后又付出更多,形成正向循环,更为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容易产生心流。
在心流发生时,人能够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甚至忘了时间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巨大的满足感,也就是体验到了我们苦苦追求的幸福感。
很多人看似忙碌,实则迷茫,他们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他们所做的,是随大流,是按照别人对他们的期许和要求去做事情。
他们甚至可以很成功,三十出头的年纪,工作稳定、有房有车、家有妻儿,一切行进得很平顺。
然而在独处时,却时常感到怅然若失,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日常的忙碌,让他们找不到自己,更找不到心流的体验。
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里,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有妻子,有儿女,家庭美满,小日子看上去安稳幸福,可有一天,他突然抛弃一切,去追求绘画的理想,“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或许这位经纪人是疯狂的,但却是快乐的。
他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像他有这般勇气,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他的快乐,我们也无法体验到。
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讲到:
当人们从事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感到满意同时避免劣势的工作时感到最幸福。
幸福,就是持续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三、在工作中修行,在挑战中获得成就感
或许有人会说,我就喜欢无所事事,如果真这么做,估计你是坚持不下去。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
他们付费给一些大学生,对他们的要求是什么都不能做。他们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但是被禁止做任何工作。几个小时之后,这些大学生就开始感到沮丧,尽管参与研究的收入非常可观,但他们宁可放弃参与实验而选择那些压力大、收入没那么多的工作。
什么都不用做的状态,确实让人难以忍受。
以前上学时我经常期待假期的来临,真正来到时又觉得空虚,不知道如何安排闲暇时间,又期待着开学。想获得幸福,最好是做点事情,而且是有挑战的事。幸福没那么容易,才会特别让人着迷,做喜欢的事情,必须得付出努力才行。
《向阿德勒学习》中有段话总结得很到位:
享受现在的工作不是指轻松的工作,而是能让你认为自己在以某种形式对他人有所帮助、有所贡献,并因此感到自己有价值,喜欢这样的自己。认为自己的工作对别人有帮助的时候,就会喜欢自己,这样就能享受工作了。
2017年5月4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大荧幕下出现一位年仅30岁的华人姑娘,她就是张萌,集心理学博士、畅销书作家、时间管理专家头衔于一身,而且在外交、创业和公益领域都混得风生水起。
这样一位牛人,坚持了18年每天早上5点起床,工作17个小时仍然精力充沛,别人可能觉得她活得太辛苦了,但是她并不觉得,始终乐在其中。
在她看来,能不断提升自己,迭代认知,在工作中精进自己的技能,才算活出点滋味来,只有拥有目标并把坚持当做一种快乐,才能享受到升级后的满满成就感。
她连续4年向50个大咖学习,打造自己的社会资本;
连续五年坚持创业,迎难而上,不断尝试新玩法;
坚持了18年每天早上5点起床,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教育电商与实物电商相结合,开创了立德领导力、极北咖啡、下班加油站等品牌。
法国作家雨果说:“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峻峰的人。”
张萌就是这类人,在工作中享受到层次跃迁和能力提升的幸福感。
四、在无聊的事情中,找到兴趣的支点
有的朋友或许因为客观环境的局限,无法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没关系,将自己的工作与兴趣点尽力结合,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你肯定听过贴发票的微博故事。
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每天做着贴发票的琐事,于是想要辞职。
主管没表态,只是讲了自己的经历。
当年他刚出来工作时,负责公司财务,有一项工作也是每天贴发票,看上去很简单,他却通过做好贴发票这件事获得领导赏识,调到了总经理办公室。
他并没有把票据看成一堆白纸,而是当成公司运营的大数据。
他建立了一个EXCEL表格,把公司高层在他这里报销的数据按照时间,数额,消费场所,联系人,电话等等记录下来,使财务上有章可循,方便上司随时询问。
而且,他是个善于总结规律的人,很快就总结出上级商务活动的惯例。
比如,哪一类的商务活动,经常在什么样的场合,费用预算大概是多少,常规公共关系和非常规的处理方式。
很快,领导就发现他做事很妥当,很多时候甚至不用交代什么,就已经超预期完成工作,加薪升职根本不必说,去到自己想去的核心部门,充分发挥专长。
听完主管的讲述,大学生羞愧地低下来头。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把琐事做好能彰显自己特质,找到价值感。
琐事是生活的常态,我们无法摆脱它,就选择坦然面对,挖掘自己的兴趣点,等时机成熟再做自己想要的事。
五、用尝试的态度,找到你的兴趣
想知道自己喜不喜欢一道菜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尝试,去细细的品味这道菜的酸甜苦辣,想找到自己的兴趣也是同样的道理。
你想是没有用的,观察是没有用的,别人告诉你也是没有用的,必须自己做选择,多去尝试。把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尝试一遍,不用别人告诉你,你自己一定会有异常清晰的判断。
喜欢的事情多了,做的选择多了,你才有资格谈及热爱。如果不尝试,甚至连想都懒得想,自然就是迷茫而且慌乱。
我的朋友蔬菜先生是个很酷的人。
身为90后的他创立了蔬菜心理社,是个咨询时长过2000的中医心理咨询师,是个分析案例过1万的房树人分析师,还是生物科技公司总监,前秋叶PPT团队成员、前Better Me社群部长。
蔬菜曾经也是个迷茫的大学生,通过不断地折腾,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所在。大学时他待过八个社团组织,创立一个,拿过奖学金,创业过,谈过恋爱,考过研,除了挂科,算圆满了。
用生命去折腾,用热情去奋斗,用思维去创造,就是蔬菜的秘诀所在。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生活就像品尝不同的菜肴,真正的细细地品尝过,才有资格说爱。
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