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一直围绕在李晨和范冰冰的分分合合中,其实个人并不是很习惯八卦明星的私生活,毕竟作品才是他们的核心,但是我始终逃不过信息流的轰炸,最终传入耳中经典的一句话“我们不再是我们,我们依然是我们”,虽然对于故事本身,这句话含有自己的含义,但是一个人相对于他的家庭而言,这句话,我觉得特别贴切,完美诠释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以及即使个体脱离原生家庭后,即我们不再是我们,但是,其实原生家庭依然影响着我们,即我们依然是我们。所以本次就引用并蹭一波不是怎么喜人的热点,开启本周内容。
第一章 我们
我们自呱呱坠地开始,就从来都不是作为独自的个体存在于整个世上,小到我们与自身的细菌、寄生虫相处,大到我们与家人、朋友、自然相处。我们是由以生理自我和部分心理自我为原点的关系网组成。这种现象并非人类独创,可以原原本本追溯到自然界,自然界中的寄生效应,例如菟丝子与寄主共生。还有竞争关系,例如狼吃羊,羊吃草的生物链,比比皆是的都是相关性。再如辩证唯物主义中归纳的关于事物的核心原理,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那么延伸到心理治疗中,将人从独立的自身,无论是个人的潜意识,还是关注个人的当下都是关注于个人,那么在这其中,家庭治疗便是将人还给家庭。家庭治疗的核心原则是:来访者与其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我们将家庭视为一个有机的组织,每个单一的成员对家庭都将产生影响。那么当我们把个人还给家庭后,个人的问题行为,也可以放在系统中进行假设:①为了满足家庭的目的而运作;②被家庭经历不经意维持的;③家庭无法有效运作的效果;④代间传递的失功能症状表现。那么针对于此核心假设,也发展出家庭治疗的多种分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以表格形式进行了呈现,清楚的呈现出不同疗法的特点(见图1)。
以上表格文字看起来比较抽象,只需作为初步了解,但是其根源都是围绕家庭,把我还给“我们”。
第二章 我们不再是我们,我们依然是我们
当我们长大,离开父母,虽然我们看上去都是独立生活,或是与新的人建立友谊,新的家庭,但是我们与我们的问题行为模式,依旧延续,都笼罩在原来的家庭影子中,所以说我们不再是我们,但是其实我们依然是我们,我们始终在家庭关系网中。用之前看过的一个短篇《巨婴》来分析家庭对于问题行为的影响。
《巨婴》的故事主要是在讲述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爸爸、妈妈和儿子,爸爸作为家庭中经济唯一来源,妈妈作为传统的家庭主妇,照顾爸爸与儿子的生活起居,而儿子则在妈妈的无微不至的关照下成长,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儿子成年也未作改变。动画中有一个幕场景是在表现妈妈帮成年的儿子穿好衣服后,喂打游戏的儿子吃饭,妈妈满眼的幸福,而爸爸则看着报纸,仿佛这一切与他无关。直到有一天,爸爸上班途中遭遇车祸身亡,家庭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但是儿子依旧照常,妈妈为了生活卖了家中的一切事物,直到儿子一定要VR游戏机,妈妈将自己的肾都掏给儿子。玩够游戏的儿子,当饥肠辘辘时呼唤妈妈时才发现妈妈已经死去,这是他钻进了妈妈的独自,回到了婴儿的状态。
虽然这只是一个动画,核心映射了当今巨婴的社会现状,但是从家庭治疗的角度进行分析,儿子自理能力低下,完全依赖父母,稍不满意便对父母大吼大叫的问题行为,并非是因为他个人所导致,而是他们整个家庭的关系所引起。其中母亲对于儿子的过分溺爱与迟迟不放手导致了儿子自理能力低下。爸爸角色在家庭关系中的不作为导致儿子没有父亲榜样。同时爸爸妈妈对于儿子从小到大任何需求的全部满足,导致儿子一味索取,一旦失败便退行至儿时,进行哭闹。其实即使现实中的解决并非如此血淋漓,但是像是儿子这样的人,脱离了爸妈,建立了他自己的友情或是家庭,依旧会出现类似的行为问题。
那么在心理治疗的实际情况中,我们总是容易仅仅关注眼前的这个人,而家庭治疗给了我们系统性视角,让我们不仅仅看到人,还需要看到家庭,将人放在家庭中理解,还原本真的生态系统。
最后,用“我们不再是我们,我们依然是我们,我们一直是我们”来结束本周的分享,希望无论是心理治疗也好,还是自己的家庭生活也好,又或是仅仅是面对眼前人,面对自己都能够看到这个人一路从哪儿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