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很流行“佛系”这个词。“都行,可以,没关系”,成了标志性的口头禅(一不小心,“禅”也出现了,可见佛教术语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中)。一时,90后年轻人的佛系特征,不争不抢,随缘竞争,枸杞啤酒的看似冲突的处世哲学流行了起来。放下各种追捧跟风的公众号文章不说,市面上也出现了许许多多打着“佛系”旗号的禅修和身心灵图书。然而,或多或少“佛系”的你,真的了解过佛系中的佛,或者佛教的基本义理吗?而当你接触到较为正信的佛教徒时,他们所说的“你相信因果吗”,又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提到因果,我们会想到“因果轮回”、“业报”、“六道轮回”等等“神化”的概念。除了小时候接触琼瑶阿姨的各种电视剧里面声泪俱下的台词“造孽啊”,带来的一些情景化的认识,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汶川地震时,一个外国影星莎朗斯通的言论。当时看的是报纸,原意是她评论地震是中国这边的业报,还附上了梵文karma。这固然是异常出位的言论,无疑遭到了主流媒体的抨击。当时吸引我的除此之外,还有这类似英文名一样的名字,以及一个外国影星引用佛教用语的解释。
当时并没有陷入先入为主和群情激昂的政治正确的情绪中,反而是比较中立的,脱离开中国人的情感看这句话:假如业报说成立,那么其实某种程度上,天灾作为某个地区人民的共同业报之说是没有问题的。当然我们会看到06年印尼海啸中,既有外国游客罹难者,也有本地侥幸外出的幸存者。如果这个规律成立,她不应当因为应用在我们国家就成为了伤害民族情感的事。所谓“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作为真理时,真理本身并不区分人种,也并没有感情,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
短短的小案例里,已经蕴含了数不清的因果事例。下面,我再慢慢地剖析,这个“因果”到底是什么,是远在天边、大殿、佛经里的绕口名词,还是隐藏在生活中,让人细思极恐又平淡无奇的普遍道理。
不作死就不会死
相信大家很熟悉几年前流行的用语:不作死就不会死,用来形容各种作死的人和行为。更有扩编的中英版本: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You zuo you die, no意外。原句就如同“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舒服”的逻辑类似。不作死就不会死,也并非新生事物。古话早有:“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有些人开始会理解为概率学,其实概率学背后是稳稳当当的因果论——有因导果。要知道,并非作死的一定会死,然而作死是会死的必要条件。同理,努力是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河边走和湿鞋如是。
如果说必要条件可能存在概率的问题,那么一旦因缘成熟,概率一值被拉到了100%,那就是“no意外”的结果。因与果存在着绝对的先后性。
因为所以,科学道理
另外,看到这里的人,估计也少不了觉得佛教充斥着迷信,神鬼信仰,只是给心力不足人心安的力量。而我们这一代,努力储备了科学文化知识的理应作为理性生活,反对迷信的排头兵。然而,理科出身的我依然要指出,其实佛教的因果和我们崇尚的理性化、重逻辑的科学并无冲突,反而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想必大家还记得初中数学里让人难以忘怀的证明题吧,以三角函数为例子。因为是一个蒙蔽的小人符号:∵,所以是一个砂糖堆或者小煎堆三角:∴。数学证明题里看,此因此果,因果不虚是一条应用于万物的定理,已知数学本就是各自然学科的基础。所以,如果∵所引用条件推导不出∴的结果,那论证错误;如果没有∵,也无法直接将∴的果当作因。在这之上的物理计算,以及化学推导,更是在一个又一个证实的因果之上的人类探索了。反过来,我们之所以驳斥迷信,也是因为迷信是一种邪因论,是无法建立靠得住因果的表现。因而,我们也可以得出,强调因果的正信佛教,和民间流传甚广的迷信,其中差异还需仔细甄别,不能一概而论。
蝴蝶效应
然而,通过以上论证,如果你只是停留在,因果看来是遍布生活,相当于常识的认识上时,你或许还没有领略到这一宇宙间最浅显道理的甚深应用。估计大家都对“蝴蝶效应”早有耳闻,一只亚马逊丛林里的小蝴蝶挥动一次翅膀,可以引起两周后美国的一场龙卷风。仅仅一个微不足道的起因,却因为种种因缘,定与不定的因素撮合,因而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影响。
如果没有特别指出,常人或许只能停留在表面一两层因果之上。这就是为何产生了肤浅和深刻之别。对于万事万物,如果只看到了表象,忽略了背后层层相扣的因果实质,那如同小孩子认识世界那样,简单地一分为二的判别。而我们推崇的智者,则通常能从整体、纵观、互即互入地看待整个事件,因而显得智慧而有深度。包括我们看到的离奇案件的背后,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一小小的,看似单一而简单的因果,经过一环环相扣和放大后,竟然能引起海啸般的狂风巨浪。这不得不引人深思。同时也愈加让人谨慎,应当留意和珍视自己这个个体当下的一举一动,有可能成为影响深远的一颗因之种子。
总结而言,佛教所说的因与果,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古至今的谚语和段子,西学东渐的理性科学,乃至常人难以掌握的因果相扣的大局观,无一不体现着这一最浅显的宇宙法则。纪伯伦曾说过,
“We already walked too far, down to we had forgotten why embarked.”
当我们被灌输了太多的意识观念、名词理论、主流价值观时,不妨追本溯源。试着放下成见,去体会和感受那流传千年又如壁画般日渐剥落的古老的智慧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