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王小波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每当动笔想写点什么,总是会想在写作的过程中翻一翻王小波的书,结果就是你不自觉地开始享受王小波行文间的幽默和思想,将早就熟悉的文字再读一遍,于是一个舒适的下午过去,终不成文。
伟大有很多种定义,其中一种就是一个人的思想言行超过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从这点来说,王小波无疑是伟大的,他在那个盲目、虚假而又亢奋的时代显得无比理智、真实和冷静。经历过那个敏感时代的文人,一部分感伤悲怀,诉说痛苦;一部分变得深入群众,关注于家常里短,而王小波却不同,在经历过一切荒谬之后,王小波的文字反而更加妙趣横生,充满勃勃生机,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是直指人心。这种鞭辟入里的文字在读鲁迅的时候同样感觉的到,不同的是,鲁迅像严肃的西医直接告诉你思想中的病痛,王小波像不正经的江湖郎中嬉笑之间却总是一语成谶。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我读的第一本王小波的书,这是一本杂文集,书名取自里面的某篇杂文。这本书放在我书架伸手可得的地方,虽然已经看过许多次,但我依旧会时不时的翻看。初读之时,我已是大学,在此之前我对王小波一无所知,我同事说她的中学老师经常安利王小波给他们,我很羡慕她在这么早结识了。这本书让你读时发笑,读后深思。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不断读书,确不知道都读书是为了思考,突然发现,二十年来自己脖子上顶着一个叫做脑子的东西,是应该时不时拿来用一用的。王小波告诉我们,事情是要讲逻辑的,事情是要自己思考的,看起来这是两个很简单的东西,但是绝大多数人是无法明白的,后来我看过了太多网络上的争吵不休,愈发觉得王小波的思想是那么可贵。
王小波的思想是可贵的,但可贵的思想其实有很多,更加难得的是王小波的思想同时是可爱的,很多思想领先时代的人或者孤苦郁闷,或则自视甚高,然而王小波不同,他的文字中有这王小波独有的幽默,里面包含着自嘲,包含着现实世界逻辑的不自洽推到出的荒诞(这点很重要!),更包含着一股向往美好的勃勃生气(这点更重要!)。王小波经历过穷苦,经历过那个敏感的时期,经历过种种反人性人理性的时刻,但是王小波的文字中,王小波的笔下的人物确始终没有放弃过思考,放弃过对真实,对美好,对爱的追求。王小波自己也没有放弃这些追求,我不相信一个不是对生活无比热爱的人能写出《爱你就像爱生命》中的那些情书。
我读王小波从《一头特立独行的猪》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他的《万寿寺》、《红拂夜奔》是不错的小说,而且这两本小说对我意义非凡,在看他的小说前我从未接触过类似的小说,更不知道什么叫做现代主义文学,因为王小波我开始接触哲学,接触福柯,接触卡尔维诺。王小波说自己受罗素和福柯的影响最大,可我在他的小说中总看到卡尔维诺的影子。我相信罗素是王小波的精神导师,王小波杂文中充斥着逻辑性的思考和对周围的怀疑真的很罗素,更有趣的是罗素和王小波都是学习数学出身的人文作者,罗素甚至获得了195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个数学系混不下去的不入流文学爱好人士,我由衷地敬佩他们。
“你好啊,李银河!”这句来自王小波的情话几乎成了现在文艺青年的标志。死于1997年的王小波成为了一个符号,代表着自由,代表着特立独行,更代表着文艺。我不知道王小波泉下有知作何感想,作为杂文作家的王小波死后声名鹊起,作为文艺作家的王小波死后依旧默默无名,在我看来这像极了鲁迅,俩者都是因为文字的立场而非文字本身被铭记,人们更愿意把他们看成和某种势力作战的先锋而不是文人,我一直想不通这应该是作家的荣幸还是悲哀。我觉得,鲁迅最希望看到的也许是这个社会不再需要他的直言不讳,而王小波希望的也许是这世界不再需要听他一遍遍强调理性与人性。
王小波死于1997年,再过10年我才第一次读到了王小波,我庆幸之余,也充满遗憾,从此之后,每当我忘记自己的肩膀上扛着脑子,我都会把王小波的书请出来,告诉自己理性,独立思考,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