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笔记不好写啊,因为我太想好好写,却还找不到叙述的思路,且行且想吧.....
刚看了豆瓣上的一篇书评,总体来说就是认为这本书是浪费了他的阅读时间,以后选书单的时候要注意一些。
我花了今天一上午的时间看完这本书,合上书的那一刻,心里是有些激动的,心中涌现出一个声音:好书!可能他的观点触碰到了我的软肋,在我迷茫而不自知的时候点醒了我。
不得不说,刚打开的时候,心里也是有些后悔的,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文不对题,本来以为是一本方法论,教育我们如何进行阅读整理,结果书里的内容和整理半点儿关系都没有。
作者是语言学家吧,水平当然很高,我也是真的很怕阅读那种专业词汇太多,晦涩难懂的所谓的“某领域的经典”。不过阅读以后,还是被书里的一些观点吸引到,可一会儿觉得无聊,一会儿又觉得不能苟同,总之就是在时而瞌睡时而激动的交互进行中看完的。
说说这十万字的核心,作者认为:阅读分两种,阅读已知信息的α阅读,和阅读未知信息的β阅读。大部分人都偏爱轻松愉快的α阅读,但具有挑战性的β阅读才是让人打开大脑、收获新知的最佳途径。
他的观点和我上一本书《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的观念基本是对立的,“韩国人”的书里说从兴趣出发,那也就相当于从已知出发,扩展兴趣,通过大量的阅读,量变引起质变;“日本人”的说法是,读书不在数量,关键是读书的质量,一本经典可能晦涩难懂,但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拿下这些书才是真正的懂的阅读,自己也能得到进化。
我对本书作者不认同的地方在于,他的想法太过于苛刻和理想,有点“文艺复兴”的意思,倡导经典,花再多的时间都是值得的,但是有三个问题:
1.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人,大家都不一样,有喜欢文学的,有不喜欢文学的,作者以自己的喜好来要求大众都像他一样爱好经典,爱好思考,并且付出大量的时间,着实不够理性,不是所有人对文学都有如他一样的热情和激情;
2.作者不是上班族,尤其日本的工作节奏之快我们都是知道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经典的,吃饭比读书还更重要一些吧;
3.既然生活如此艰辛,那么通过迎合大众的趣味来让他们阅读,总比不阅读要来的好吧。
不必担心人们的阅读水平下降,事实上,从全球范围来看,整个世界都在一直进步,不要担心经典会丢失,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像作者一样的人。
话说回来,我最认同读者的地方在于,他说明一个道理,要想卓尔不群,必须要跳出舒适区,挑战未知的领域,开疆扩土。能够轻松的阅读的α类书籍,你能读得懂,别人也能读得懂,你能做的到,别人也能做得到。你在进步,身边的环境也在加速,最后还是原地不动,要想超越,就要跑得更快,总得做点和别人不一样的才行。
明知这个领域不熟悉却硬要啃下来,可能在前进的途中会一时看不到进步,但一旦拿下,就是一跃千里的开拓。工作和学习都很明显的体现这个道理。上学的时候,每一个新知识都是未知,好学生的好就在于他能进行β型阅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山头;工作中以科研为例,感觉到科研困难的原因就在于β型阅读进行的不够多,论文枯燥晦涩就不去钻研,永远也做不出成绩。
阅读小说也可以是β型阅读,关键是,你能否看到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在不受外界的干扰下读出自己的哲理,拥有属于自己的注解,要的就是读出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感觉,而不是人云亦云。拿来主义要不得,没有经过自己思考而建立起来的思想,自己也是得不到实质性的成长的。
β型阅读的方法最简单的就是阅读经典,比如四书五经,现在才明白,不需要读什么注解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不需要读百遍,读十遍、十五遍、三十遍总可以吧,参透书中的要义,亲手写下的注解也就成为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
除了阅读经典,读外文和诵经念佛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反正就是要挑战自己的未知领域,目的很明确,实现质的飞跃。
最后,我还想说,这本书一点都不浪费时间,不想被这个世界落下,你就要读书;如果你想保持和世界同步,那么最起码应该有α阅读,如果你想比大多数人跑得快,那么还是α+β一起来吧。
话说读完这一本书,也是β型阅读了啊,坚持不放弃的结果就是,心中开出了一朵小花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