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书感想
先是对系统1与系统2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处于自主控制状态,没有经过深度的逻辑思考,很容易受到各种情况的干扰,产生偏见,做出错误的决定。而系统2是则是需要费脑力和集中注意力,但同时也是非常懒惰。
文章针对于这个系统1的无意识自主运行的状态举出了非常多的例子。
自我损耗:当你做某件事时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
联想的连贯性,也可以称为自动脑补事物的因果联系。这种连贯性带来的是:光环效应,眼见为实,比率忽略和框架效应。
启发法:对于有难度的问题,系统1会找相关的易于回答的问题来作答,即是替代。在这个替代中涉及到强度匹配的问题(对于某个问题替代原来难以回答问题之间的强度关系)。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涉及到考察样本量的关系,大样本比小样本更精确,但小样本比大样本更容易产生极端结果,对于生活中的事情,我们所认为正确的往往有可能是武断的。样本量的估计不足导致的,现象的发生有可能是随机现象。后面提到的基础比率与典型性,少即是多(单一评估与综合评估)也是对这个问题的深度阐述。
锚定效应:对某一未知的特殊价值评估前会对这个量进行考量(系统1的自主显示或系统2的刻意调整)。内容包括锚定值的调整,暗示的锚定效应。
可得性启发法: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
效用层叠:集体信念形成的自我增强过程。
概率忽视:过分关注于分子而忽视分母。例如富士康的跳楼(200万人中的跳楼概率)。
回归平均值:一个人的表现好与表现差是孤立偶然的现象,总会回归到固定的平均值上面。
叙事谬误:存有缺憾的往事影响我们世界观和我们对未来的预期。对于过去的憾事,编造牵强的解释以此来蒙蔽自己。我把它理解成后见之明,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好的事件,我们会强化自己的这种后见之明(例如企业的基业长青),这种后见之明带来的问题是不愿意冒风险。如果事件的结果呈现良好的状态,则会强化我们的主观自信。
框架效应:由无关紧要的措辞变化引起的巨大偏好变化。(1个月后90%的存活率与1个月后10%的死亡率)。
心理物理学:物理量的变化引起的主观体验变化,即效用,如10到100,心理强度是4。100到1000,心理强度也是4。
损失厌恶,对于事物,我们更关注于不好的事情,例如一筐樱桃和一个蟑螂。我们会更厌恶蟑螂而忽视了樱桃。
禀赋效应: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决策理论包括所得与损失在确定性与可能性之间的博弈,对罕见事件的关注,以及心理账户的影响。
峰终定律:我们对一件事物的记忆仅限于高峰和结尾,事件过程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
过程忽视:过程的持续对事情的评估没有影响。
今天刚去一家公司谈合作,这家公司的保洁员工非常干净整洁有礼貌,想必这个公司也一定不差(光环效应,比率忽略),听说这家公司最近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家公司前几年一直很苦逼,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回归平均值),想着当初也有一个机会进这家公司当高管,早知道就去面试上班了(后见之明,叙事谬误),明天还要与这家公司谈下合作,尽管可能有5%的合作可能性,但也是博一博,如果有100%的与另一家公司确定合作,尽管收益不大,这家公司可能不会再去了(确定性与可能性的博弈)。虽然在这家公司呆的时间蛮长,好在最后他们公司领导也是热情接见了,心里也是挺高兴的(峰终定律,过程忽视)。要是见公司领导能够像打麻将一样简单就好了(启发式,强度匹配)。可惜难啊,为什么我的生意这么难做啊(大数定律与小数定律)。
浅见!
《思考快与慢》读书感想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