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读这本书,是在多位朋友提及下,怀着好奇的心境去读的。虽然这本书的副标题为——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但丝毫不影响我这位非商业人士去阅读。
读完本书的时候,微软已经跃居科技股NO.1。对于这些年微软的巨变,让人惊奇。从短短几年,这只大象,仿佛学会了跳舞,在各个领域攻城掠地,成就不凡。
本书就主要叙述了微软总裁——萨提亚.纳德拉——执掌微软后如何通过一系列变革,帮助微软重回互联网的霸主地位。
读过本书,除了感叹教主的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之外,更多的着迷于其为人处事之道,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其提及的自我刷新概念——即任何组织和个人,达到某个临界点时,都需要自我刷新。
变革之路
那这只大象是如何学会跳舞的呢?就是系列的变革之路,而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重拾微软的灵魂。
微软初创之际,愿景为让每个家庭,每张办公桌上都有一台电脑。
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愿景已早已实现。如果继续按照这个愿景继续行事,那这头大象势必丧失斗志迷失方向。所以,上阵之初,就首先要搞明白一件事:微软为什么而存在?
我的愿景是什么?
实现这一愿景的战略是什么?
我们要取得怎样的成功?
我们要从哪里出发?
就是这发人深省的四连问,帮助微软找到了方向,也就是赋能大众。也就明确了新的愿景予力全球每一个人,每一组织,成就不凡。
在此愿景之下,我们就不难理解微软的系列动作:
- 移动为先、云为先
- 系列收购:领英、我的世界、GitHub
- 建立合作:与Apple、Linux等竞争对手建立伙伴关系
- 坚守价值观:也就是微软自内而外企业文化复兴
- 拥抱开源:核心代码的开源
- 布局前沿技术:比如微软小冰、HoloLens等
而这四连问的思考方式让我感慨颇深:从愿景去思考战略,从战略去思考对应的目标,有了目标后再去思考如何出发。
如果对标到自己的志向来看,自己充其量也就是一只有梦想没方向的猴子。设立了看似可达的志向,却对如何实现它缺乏规划。如果套用这四个问题,我想自己最应该先回答好这四个问题:
- 我的志向是什么?
- 要实现这一志向,要如何规划,战略是什么?
- 要怎样检验目标是否完成?
- 该从哪里出发?
首先,志向十分确定,成为一名架构师。
战略上,有两种达成途径:
第一种:在公司的项目中成长,获取架构师头衔。
第二种:考取国家认证的架构师资格认证。
而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就看是否能担任架构师职位和能否获取架构师资格认证。
从目前自身的工作情况来看,第一种战略缺少必要的技术成长环境。所以采取第二种自学的方式先通过持续的自学和总结,来逐步完成架构知识的积累,再辅以必要的架构师认证培训,达成目标。那显然,现在的出发点在于自学。当然自己也更倾向于在项目中成长,所以初步构想,完成一定架构知识的积累后寻求合适的工作机会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双管齐下。
自我刷新
萨提亚提出的自我刷新的三步骤:
- 拥抱同理心
- 培养“无所不学”的求知欲
- 建立成长型思维
同理心,在书中多次提及。在我理解是换位思考,是将心比心。
而就同理心而言呢,去反思和内省自己做过的事,就会发现很多提升空间。
比如在家庭的琐事争执上,凡事有因有果,但究竟是谁的因却未必,如果彼此都执拗在各自的一方上,势必越吵越凶。
再比如工作,时常抱怨薪资低、薪资倒挂和没有成长空间的人大有所在。如果站在老板的角度来看,你就会找到自己的原因,自己的付出决定了收获,工作的态度决定成长的空间。
再在回到写博的前期,之所以很多文章能被大家认可,我想一方面是在写作时的态度,一方面在于自己对技术点的深刻剖析,达到言简意赅。而现在写完文章直接都不好意思放到首页,原因也很明显,是因为写博更像是完成一项自己的设定的任务,像交作业,第二没有太多的深入,一笔带过,无法让读者达到共鸣。那这似乎也给我后续的写作计划指导的方向。
对于无所不学的求知欲。我想更多地是为了发掘自身的固化性思维,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刷新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才能更快的接受新颖事物。更何况在如今的技术浪潮中,作为一名程序员,只了解一门技术,学习一门编程语言,就相当于固步自封,那被淘汰的几率将大大提高。那自己在坚守C#编程语言是不是一种固化型思维呢?
现在人工智能、混合现实,量子计算即将刷新人类对科技的认知。其对传统行业的冲击,不仅仅是替代很大一部分的简单、重复、劳力、危险的技术工种,它还会涉及到很多前沿技术工种。所以,要么被机器替换,要么做好备用方案。而这个备用方案就是——投资自己持续学习。而这也就是与固化型思维相对应的成长型思维。简单说呢,固化性思维就是认命,而成长型思维则坚信人定胜天。接受变化,持续学习,并勇于革新是迎接智能时代的不二法门。
最后
书中细节不想过多展开,对于我来说,有几点触动:
- 思考的方式,决定问题的解决程度。
- 同理心,会听到更多,看的更远。
- 成长型思维,才能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