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是闯荡江湖,那“沟通”简直是最有用的武功,进能披荆斩棘,退能抽身保命。
我们大多被“沟通”卡在哪里呢?比如吵架之后怎么和朋友和解?发现了另一半某个缺点,想指出来,却又担心“TA是不是会嫌我事儿多?”想请人帮忙,又害怕被拒绝,到底该怎么开口呢?
有人说,我就是内向的性格啊,我不爱说话,就不会沟通。真是胡扯,你身边肯定有这样朋友,的确是很开朗的性格,但是说话特别难听,也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只顾着噼里啪啦把自己想说的全说了,那也叫“沟通”?
我告诉你,这是一件谁都能学会的武功。
一、什么是P.E.T.父母效能训练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文章的基本框架我借助了这个,看名字就知道它本身讲的是父母和孩子该怎么沟通,但是后来这个方法里的理念逐渐被通用化了。
1962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Dr. Thomas Gordon)开创了这个方法,并且靠它连续三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被人们称为“沟通之父”。
这套方法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怎么听别人说,怎么表达出来,冲突发生时该怎么办。
二、怎么倾听对方的需求
沟通是双向的,双向的,双向的!(敲黑板)一个人自说自话还感觉良好,或者只听不说隐忍不发,这两种情况不管是在什么关系里,出问题的可能性都很大。不过在说话之前,我们必须要清楚对方的需求是什么,不然自说自话的就可能变成我们自己。
P.E.T的方法叫“反应性倾听”,意思是说,在倾听的过程里,重复对方观点中的重点。
比如朋友和你描绘了一番想在海边建一栋房子的梦想,客厅是什么样的,厨房是什么样的。你可以说,你想在海边建栋房子?那一定很美。
这可不是鹦鹉学舌,而是通过行动告诉对方,“我在很认真地听”。不仅如此,你在挖掘重点时,一定要注意对方内隐的情感是什么。比如上面那个例子,如果你说的是,你想在海边建栋房子?我的天啊,那房子里一定很潮湿,经常发霉吧?这样……就临友尽不远了。
有一次我的一个舅舅给我发了很多他女儿画的漫画,因为我以前画过漫画,他就说“你给点评点评”。
我当时在赶论文,不过想了想还是好好看看吧,每幅画都打了好长的评论和修改建议过去。结果还没发完,那个舅舅说“行了,我不陪你聊天了”,当时我火冒三丈,到底是谁陪谁聊天啊?
后来想想,我真是太笨了。他发漫画过来,可能只是觉得骄傲,想炫耀一番,如果得到了我的赞赏,那肯定让他底气更足。结果我没发现,居然还真的实打实地给他一堆评价,就好像那个鸡汤故事,我想要的是苹果,你却给我一车香蕉,还指望我能感激你。
三、怎么表达自己的需求
倾听其实很多人都做得到啦,重点还是在表达。C.C.总结了两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3.1 “我信息”的使用
沟通最有效的方式是“我信息”,说话的时候主语一定要用“我”,最好尽量放弃“你信息”的表达。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我们说“你信息”时,总会带有命令、指责,或是警告的成分在里面,对方听到很不舒服,当然沟通就会不畅了。比如我们对比一下这两种信息。
你信息
你居然敢这样说我!
你为什么还不起床!
你这么不配合我,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我信息
我听到你骂人感觉很难过。
都已经9点钟了,我们再不出门就要迟到了。
我组织的三次活动你都没参加,是为什么呢?
怎么样,是不是听起来完全不一样?
3.2 说观察、说感受
从上面的对比我们也能看出来,使用“你信息”时,我们会直接进行评论,而“我信息”会促使我们多谈观察到的事情,还有我们的感受。冲口而出的评论大多都是负面的,谁也不爱听别人总对自己指指点点的吧?碰上青春期的孩子,说不定一逆反心理就要跟你死磕到底了。
但是如果我们说观察说感受呢,一个好处就是能让对方意识到是哪里惹到了你,能积极有效地改正。你看很多女孩子冲男朋友发脾气,经常一通指责后转身就走,男生就摸不着头脑,连哄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哄,所以才有“女人心海底针”这么一说。这也是因为她没养成用“我信息”表达的习惯。
还有一个好处是,多谈自己的喜怒哀乐,我的焦虑、我的委屈,这些都有利于你和别人建立联系,对方会感知到你待人真诚,很容易共情。
我在朋友圈的文章里看到了一个特别好的例子,说丈夫出差回来,妻子告诉他空调坏了,丈夫就去修。结果修来修去也修不好,丈夫很火大,直接用“你信息”责备妻子,我出差才几天,你就把空调弄坏了!这不是给我找事儿干吗!
妻子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我知道你是修不好才特别着急,你也不是专门修空调的师傅,修不好也是正常的啊,等下我打电话找师傅来修,咱们下来休息一下。然后抛出“我信息”,不过你这样说话我很难过呢。
丈夫好像一下泄了气一样,说,嗯……其实我就是太着急了,老婆抱歉了。
天哪,这是多么有灵气的姑娘哦~
当然这个例子里,姑娘还有一点做得非常好,就是共情,发现了丈夫发火的真正原因。想想看,如果听到指责之后,姑娘的回答是“你凭什么说我!是我让它坏的吗!”一场吵架肯定不能避免了……
四、怎么应对冲突
4.1 冲突也有好的一面
在说怎么应对之前,咱先说说应该怎么理解冲突。
很多人都觉得冲突不好,有冲突我们的关系就被破坏了。但心理学家认为,冲突也有好的一面,甚至有些冲突能成为人际关系的契机,就像俗话说的“不打不相识”。冲突能让我们看到更真实的对方,如果没有它,可能我们的关系就一直维持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层面,没办法深入。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妹子就曾经说,吵架是恋爱的一种快进形式。
对C.C.来说,P.E.T最颠覆的地方也在这里,它不是用什么心灵鸡汤来说服我们好好理解冲突,而是重新定义了在冲突当中的责任划分。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因为受害者心理,大家都会习惯性地撇清自己身上的责任。但P.E.T的划分标准是:谁现在有情绪,责任就在谁那里。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家长想睡觉了,但孩子还在旁边放着很大声的音乐,吵得人睡不了。我们一般都觉得,这孩子太不懂事儿了吧,但在P.E.T这里,这责任是家长的。因为孩子放着音乐,可能因为他特别喜欢,他是没有情绪问题的,可是家长很生气,有情绪,所以问题在家长这里。
其实不止是P.E.T,很多心理学理论也提到过类似的问题,比如《当下的力量》这本书的作者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的ABC理论。
ABC理论:A代表引起我们情绪的事件,B是我们对这件事的解释,C是最终的结果,也就是我们的负面情绪。
当然啦,我们都讨厌负面情绪,但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去找A的茬。比如在刚刚的例子里,父母就会去找孩子的茬,“赶快把音乐关掉!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要睡觉了!”
可我们不知道,其实问题出在B这里,它也是我们唯一有力量去控制的因素。因为每个人的感觉都是你自己的选择,随着年龄啊阅历的增长,你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也会改变,比如小时候你觉得很苦恼的事情,现在看起来根本不算事儿,这里改变的也是B。
4.2 冲突当中怎么说
好啦,理解了冲突之后,那该怎么有效地应对呢?C.C.准备了两套方法,一个是沟通当中怎么避免谈话僵化,但又必须让对方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一个是怎么在冲突中说出自己的需求,这里也要用到上面说过的“我信息”。
简言之,一个是冲突时怎么让对方说,一个是自己怎么说。
怎么让对方说
想让对方解释,你就不要说些自己没用根据的猜测,而是要理智地去验证对方的感受。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先描述对方的行为,再列出关于这种行为的至少两种解释,最后请对方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澄清。
为什么要这样呢?你看,如果你和别人在吵架,你说的净是些自己的猜测,猜的不对就是无端的指责,结果就是“对方不愿意理你并向你……”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伴侣这几天回来都闷闷不乐的,也不解释发生了什么。
你可以先描述他的行为,“这几天回来都不说话”。
再给出两种解释,“我不知道是不是惹你生气了,或者只是你最近比较忙”。
最后让他澄清,“你能告诉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最后发现他并不是不爱你了,只是喜欢的球队输了球而已,皆大欢喜。
自己怎么说
说出自己的需求分四个步骤,分别是观察、感受、需求、请求。
比如妈妈看到孩子乱扔玩具,可别说“看你把屋子弄得这么乱”,而要先观察情况,“你看屋子里到处都有你的玩具,床底下桌子底下都有”。
再说感受,“妈妈可不喜欢乱糟糟的房间”。
然后是需求,“要是你能把玩具放好,我会很开心”。
最后是请求,“你愿意帮妈妈收拾吗?”
发现了没有,在这里的每一步都要穿插用“我信息”来表达。
最后,道理你都懂了,要做!要行动!
让自己说话时能习惯用“我信息”表达,其实是件挺难的事情。就像受害者心理(不知道什么是“受害者心理”,请点击奇葩的“朋友”很让我火大该怎么办?)一样,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天性,必须勤加练习才能克服。更何况冲口而出“你信息”时,我们大多都处于那种“一股火直窜脑门”的状态,能不能保持理智都是个问题。
不过呢,小伙伴们,为什么有人功成名就,有人却“道理都懂,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一定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对吧?(你要是敢说那是他们运气好……)现在藏宝图都给你了,去不去找宝藏,可全看你自己了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