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好累!
前两周值班接到一个来访者。
电话一接通,他就叹了一口长长的气说,我好累啊。
我向他了解发生了什么状况让他觉得很累。
他说了最近剪头发的事情。
他说最近因为工作很累,决定为自己请一天假。刚好觉得自己头发有点长,也希望自己可以显得更加青春有活力一些,他在小区里的发型店里剪了个发型。
但是剪出来的效果却让他大失所望。甚至是丑得他都不敢出门。他还打趣的说,如果晚上睡一觉,明天起来还是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的发型,他就再找另外发型师,无论通过怎么样的方式,都一定要把它变得更好看一些。
说到这,他自己还笑了。而这件事情跟他活得很累,似乎并不搭边。
很多人会觉得外在发现的事情让自己很不开心,过得不如意。但是他们却往往很少去了解,为什么发现这件事情我会不开心。
02
我好累!但我不知道为什么
我觉得很奇怪,问他:一开始你说你很累,然后你说了剪头发这件事。而现在剪头发的事情你也找到了应对的办法。所以你的问题是什么呢?
我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在诉说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他并没有具体表达他很累、哪里累、为什么累?
为什么他说很累的时候,讲的却是剪头发这件看起来没什么多大关联的"屁事"?
他没有直接回答,开始说这件事情让他很苦恼。他对那个发型师很生气,很想在小区里面告诉所有人,他的技术有多烂。
我问他有什么感觉,他说觉得很生气。
我追问生气什么,他说生气发型师没有剪出他期待的发型。
我继续问,有没有尝试向发型师去表达他的不舒服。他说有,但是发型已经剪出来了,并没有什么用,他最多就是以后再也不去找他剪头发。
很多人会觉得外在发生的事情让自己觉得不爽,因此会责怪事件中的人事物。
但是为什么同一个事件,不同的当事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为什么处理同样的事件,人家可以做到高效、愉快,自己的反应确是各种不爽、拖延、压抑……
如果把人比作一台手机,那么处理外界事件的不同方式就是软件市场的各种APP。大家对事件的反应不一样,是因为安装的APP不同。
所以当外界事件让你不舒服,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你重新去审视自己身上的APP是否适用自己。
因为,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03
我好累!因为我不敢真实表达
我继续问,当初有没有清晰地向发型师表达他想要的发型。
他回想了一下说:其实也没有明确跟他说,我到底想要剪怎么样的发型。做头发肯定比剪头发要赚钱,发型师和他心里面都很清楚。所以一开始发型师就想他做头发,但是他只是想剪头发。
同时他也没有很真实表达他的不想,而是采用模糊的说法。他说:我不想打击发型师的积极性,所以我跟他说,头发剪得好的话,会考虑做头发。
接着发型师就按着做头发的方向,给他剪了一个发型,结果他当然非常不满意。
回想这个情形的时候,他情绪显色平缓了些。他似乎发现了一些什么。
沉默了一下,他自我总结到:这件事情让他发现,以后无论是剪头发还是在工作中,他都很少真实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在事先明确地告诉对方,但是当结果不如意,他却指责对方没有给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就是,他不说,但却想别人知道他想要什么。
他坚定地说,下次一定事先跟对方明确自己想要的,甚至还要确认对方是否理解和明白自己的意思。
听起来,他从指责对方变为自我反省,并且找到了下一次面对同类事件可以自己调整改进的地方。他似乎找到了解决的出口,但是我的心里面却不踏实的。
此时此刻的他,就像对孩子谆谆教诲的父母。孩子很乖巧地点头听着,但却让人怀疑改变是否会发生。
我们心里往往会对自己怀有期待,希望处理某些事情能够达到某个标准,却经常被现实打脸。好像心里想做一个很好的自己,而现实却成为另一个很讨厌的自己。
我们为什么很难成为期待中的样子?也许你没有意识到,其实有两个自我:是感性的自我和理性的自我。
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曾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他说:
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而情感提供动力。
04
我好累!因为真实表达意味着提要求
我接着问他,在现实生活当中,可以容易地表达自己想要的吗?
他听到了这个问题,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沉默了一下说,很困难。同时他的身体开始出现了干呕的反应。
他想起了一件小时候和头发有关的事情。他说,从小到大,妈妈喜欢哥哥,但是并不是很喜欢他。
妈妈总是把哥哥照顾得很好,他的衣服鞋子头发都是家里最好的。而自己是永远跟在妈妈屁股后面,希望得到妈妈关注的小屁孩儿。
有一次他的头发很乱。他小心翼翼的跟妈妈说,想妈妈帮自己梳理头发。然而,妈妈非但没有帮他梳头发,还对他一脸嫌弃。
我问他的感受,他说觉得很伤心、失落和无力。
小时候妈妈的不待见,让他觉得真实表达自己的需要意味着提要求。当他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会怀有期待,希望对方可以满足自己的期待,也会给对方带来压力,为难他人,同时他也害怕对方会拒绝,自己因此失望。
所以,他想表达,但又告诉自己不可以。
显然,他的累是因为理性和感性在打架。理性要求他事先就明确的提出要求,感性却在耳边告诉他,千万不能提要求,要不然你就会被拒绝。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
理性的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感性的大象。
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因为感性的大象的有三个特点:
一是力量大。一旦它被激发了,理智就很难控制它。
二是它受情感激发的。它既容易被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驱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同情、忠诚等积极情绪所驱动。所以它既可能成为行动的阻力,也能成为推动行动的强大动力。
三是它是受经验支配的。它只认我们切实体会过的“经验的好处”,而不认我们理智所构想的“期待的好处”。
05
我好累!因为提要求会不被喜欢
现在无论生活还工作中,来访者都很难的对别人真实表达自己的需求。对他来说,表达需求=提要求。
无论是什么需求,只要提出来,他都会觉得自己的要求并不合理。
现在的工作让他觉得很累。因为在工作中他要做很多统筹协调的事情。而协调他人一起做事情,也意味着不断地对别人提要求。
协调别人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他不但害怕被拒绝,更害怕别人会不喜欢他,就像小时候的妈妈对他一样。
对于从小到大偏爱哥哥的妈妈,他极力讨好妈妈,很希望得到妈妈的关注和关爱。现在的他希望得到别人的喜欢,就像小时候希望得到妈妈的喜欢一样。
所以当"提要求意味着别人可能不喜欢他",他怎么可能从以前不提要求,轻易地改变为事先真实表达需求呢?
最后我挑战了他,提出他矛盾的地方:你刚刚说以后要事先明确地向对方表达需求,但是现在你却说真实表达意味着提要求,对你来说很难,听起来很矛盾。
他再次沉默了。
大象只认经验的好处。什么是经验的好处呢?"如果不提要求就可能会被人喜欢"就是他驱动他心中感性大象的经验好处。
想要理解它,你得先理解期待的好处——我们想象中的好处。例如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了才会有出息;我们也知道,经常保持锻炼和健康的饮食,身体才会好。但是这些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我们并没有深刻地体验过这种好处。
相反,不用看书学习,猫在床上打网游刺激感;大冬天里,一大早躲被窝里的舒服感;吃垃圾食品似的兴奋感……这些都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过去或当下好处,是大象亲身品尝过的甜头。
1.期待的好处是抽象的,而经验的好处是具体的;
2.期待的好处发生在未来,而经验的好处发生在过去或者现在;
3.期待的好处是被教导出来的,而经验的好处是我们通过亲身体会,真实地感受到的。
当这两个好处发生冲突时,虽然骑象人想要寻求那个“期待的好处”,而大象却不由自主地转向了那个“经验的好处”,哪怕有时候这个“期待的好处”要比“经验的好处”大得多。
所以当来访者自己去总结"要怎么怎么做"的时候,我心里会觉得不踏实,因为我知道这是"想象的好处、是期待的好处、是来自未来的好处",没有真正的体验和经历,就很难触动到心里感性的大象。
06
人生可以不累
打破重要人生假设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如果潜意识的东西不能转化成意识,它就会变成我们的命运。
基于过去的某些人生经历而形成的人生假设,就是潜意识很重要的部分。
它通常不被我们轻易所觉察,却被我们当成尝试运用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也被称为人生重大假设。
例如:如果提要求,我就会不被喜欢;如果我被拒绝,意味着我是不好的……如果你愿意观察这些人生重要假设,你会发现它常常是以"如果……就……"的句式出现。
因为大象只认经验的好处,人总是会保护自己的核心假设,不会轻易改变。但是一旦它被察觉,它就会有所松动。
所以当我的假设是:如果我提出过分不合理的需求,我可能才不会被喜欢。我和来访者就有机会彼此发现大家的人生重大假设不一样,假设会就被重新审视。
审视就像一道光,让之前不被发现的阴暗得到照见。
如何去发现自己人生的重要假设呢?
首先找找那些自己难以实现的重要目标,接着找到设定目标自己在现实中与目标相反的行为,问问自己:这些行为可以带给我什么好处?
例如,我想做一个温柔而坚定的妈妈,但是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我却很经常用暴怒的方式来指责他。一方面我知道这样子不对也没有效,另外一方面我却控制不了。
当有一天我真的不想再继续下去的时候,我问自己,我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于是我发现,出现问题后指责可以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这样我就没有问题了,就不会犯错了,那么我就是一个好妈妈了。所以我的人生重大假设是,好妈妈是不应该犯错。
所以当现在我又想指责孩子,我自问:是不是我又害怕犯错误了?
你活的累吗?你的人生重要假设是什么?
(以上图片皆来自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本人删除)
作者
宣彤
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