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与一刚刚入职某中央机关的公务员同学谈及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他说:“公务员应该多看看,能学到不少东西。”
我正要准备接话说:“确实,看这部电视剧,对商人如何围猎官员,官员如何抵制诱惑,以人制人的的反腐模式,以及行政权力的有效施展和限制等,能有很多思考。”然而,让我诧异的是,同学接下来所指的和我想的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他举了祁同伟被提名副省长的例子,指出做官要学会站队;举高育良的例子,为官要善引后援;举孙连城和易学习的例子,为了职务升迁,工作要让领导看见;李达康和沙瑞金虽然都有一颗红心,但也要会些权谋和手段。
同学还感叹:“对民众的不满,看来还是要审慎看待---做官真的不容易,有很多苦衷难言啊!”
眼前的这位老同学,让我感到陌生。我确实想过,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不少人会以政治小说或影视剧做为官场教科书,从中观察学习某些权力运作的秘密。然而,这位当初指点江山、意气风发、讨伐权威、痛恨腐败与官僚主义的年轻同学,如今竟成了权力的辩护者、官场规则的钻营者,让人感到一些惋惜。
实际上,年轻人有这种想法,责任并不在他们。虽然公务员普遍抱怨薪水低,但那趋之若鹜奔赴考场的人流表明,权力确有让人着迷的魅力。
权力的魅力让人向往
为官者权力大,且少有限制。这对任何人来说都具有吸引力。
由于权力大,社会呈现出一种“官民二元”状态:官员在稳定的体制之中,在收入、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司法等方面都可享受体制外难以触碰的资源;普通百姓则面临收入不稳、房价难负、司法不公、教育不均、医疗困难、社保不足等各种问题。自然,大家都会朝体制内挤破头皮。
权力不但大,而且运作隐秘,洋溢着神秘的气息,对人有无限诱惑。
由于一切都操控于权力圈子内的少数人之手,且刻意营造一种若隐若现的氛围,让身处权力之外的人们,难以获知权力如何运行、政策如何产生、与自己利益攸关之事如何被决定,如此,对权力的敬畏之情,很容易油然而生。人们想象着权力圈里的一切,期待能得到里面人的恩惠。若能与权力有一星半点的关系,便兴奋不已;若有认识的人进入其中,也是与有荣焉;若自己走入权力圈,更会觉得是一生的荣幸。
于是,揣测权力成为一种爱好,甚至变成一种职业饭碗。流言蜚语肆传,人们尽情享受意淫权力带来的快感,对权力的艳羡和追逐更是绵延不断。这哪里是一个正常社会该有的现象?
公务员值得众人觊觎吗?
全社会对权力的崇拜,直接体现在对公务员职业的痴迷青睐上。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而且危害深远。
一个国家就像一家公司,真正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必然是“核心业务”部门,即生产和销售。放在国家这个大单位中就是各种企业,尤其是非公企业。政府根本上来说,是人力行政“后勤”部门,在提供基础服务、维持管理秩序等方面发挥作用,无法也不应该代替“生产和销售”部门。
近年来,服务型政府和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但是,与神秘莫测的权力比起来,却相形黯淡。
那些在所学领域有所专长、大有可为的年轻人,本可以成为指引未来的学者、救死扶伤的医者、科技创新的领军者、企业经营的领导者,公平正义的法制工作者,当然也不排除真正愿意为国家政府机关服务而奉献才能者,但是,若为求得安逸、向往权力而热衷于做官,这既是个体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如果都去后勤部门扎堆,社会财富与价值谁来创造?这岂不是人类智力资源的浪费?这样的社会自然是进步缓慢。
对年轻人来说,反感于神秘的权力运行和压抑的官场环境,才是正常的:本是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的一代,对未来充满浪漫的想象与美好的憧憬。为了自身和家庭的幸福,大可充分迸发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怎可为了练就官场城府,而收敛自己的蓬勃朝气?
对权力来说,最关键的是要减少对其的美化和神秘色彩,增强其透明与公开化,用开诚布公取代权谋心术,减少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对权力的向往之意。
即使对于年轻公务员来说,他们或许希望二三十年后能够成为荧屏上手握大权的官员,但没有意识到,以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官场环境和体制的转变,恐怕用不了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