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我常常觉得自己好像拥有两种不同的人格,一个是十四五岁的少女,充满活力、永远好奇、恢复力极强、对生活永远兴致盎然、觉得人生充满了可能性、字典里没有“失败”这两个字,一切只是暂未成功。
另外一个大概就是我现在的年纪,三十岁、冷静、容易沮丧、信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不较劲、不拧巴、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自己身上的标签、常常焦虑。
所以,在我身上常常会发生这样的场景:“诶,这个手碟(handpan)好像是很有趣诶,好想学”,于是开始找资料,找老师,询问学习事宜,可是当我对这件事越来越了解,几乎就要开始的时候,内心就会出现一个声音:“不行,我对节奏感不在行,这个乐器后期需要即兴演奏,需要编曲,我五音不全,毫无乐感,还是不要浪费时间了,毕竟,我没有这种天赋。”于是作罢。
也正因为这样,我给自己贴了一个“三分钟热度”的标签,虽然也曾为此做过斗争,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于是我接受自己就是一个“没有毅力”的设定,从此过得心安理得。因为努力也没用啊,这大概就是我的出厂设置吧,我告诉自己。
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终身成长》这本书,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我所以为的性格特质原来只是我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在作怪,而且更为可喜的是,通过改变这种思维模式,我就可以在自己的出厂设置中加入自定义修改,从而获得属于我自己的个性化配置。
教授在《终身成长》中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可选择的差异——思维模式,我们的每一个念头和言行,都是它无意识的写照。思维模式分为两种,成长型和固定型思维模式。正是这两种不同的思维定向,让我们对于事情出现了不同的理解诠释和归因。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能力是固定的,很难通过努力获得提升,逃避挑战,更愿意待在舒适区,重复自己擅长的事情,以维持外界对自己的标签和评判,遇到挫败时,会否定自己的能力,归因到客观因素,无法从失败中学习。成长型思维模式则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愿意接受挑战、享受提升的乐趣、面对挫败,恢复力强、关注过程,并从中学习、持续精进。
这本书是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总结数十年研究成果的经典作品。坐镇美国亚马逊心理类畅销榜10年,并且因为两种思维模式的教育研究实践意义,卡罗尔•德韦克教授还获得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单项奖一丹奖”。
就像是《终身成长》引言中所表述的,一个简单的信念,可以对我们人生起到很多的指导作用,就连我们自己认为的属于自己的个性特质,实际上也是从这种思维模式之中衍生出来,同样的,那些阻碍我们发挥潜能的因素也一样从中而来。
在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思维模式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并且告诉我们关于能力、成败的两个真相,随着对这些真相的了解,一条关于探索潜能寻求成长的路径,也会在我们脑海逐渐清晰,即开始行动——碰壁反思复盘调整再出发——持续精进。
一、开始的条件:关于能力的真相
当代智力研究领域的权威罗伯特·斯滕伯格写道,人类的某项专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获得的”。
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即时我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有些人或许可以通过少量或者零培训做到某些事,但并不代表其他人在培训和努力知道,做不到这件事,有时候甚至会做的更好。(《终身成长》P6、P7思维模式,P81,关于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其实阻止、限制我们开始的从来不是能力的边界,而是思维的边界。我曾经很多次对于乐器、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每当我兴致勃勃想要开始的时候,那个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我总会站出来说,别想了,你根本就没有艺术细胞!这是一种天赋,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并且我每次都会被说服。
当然,成长型思维模式也并不是告诉我们,只要你拥有这样的信念,你就可以取得任何方面的成功,而是,在这种思维之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训练,我们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估的。
生命可以成为一张收货单,而不是发货单,我们生来具有的那些某些方面突出、某些方面薄弱的出厂设置,都还可以进行自定义的设置,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不是只有有天赋才能成为我们开始一件事的理由。
二、努力的意义:关于成败的真相
当我们克服了自我设限的第一步,成功的开始了新的尝试,正如我们过去常常所经历的一样,这条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会遇到成功,但是更多的是挫败。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成长型和固定型思维对于这些成败的不同解读,就会引导我们走向不同的道路,最后获得不同的结果。
关于成功: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成功来源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事,来源于学习和自我提高。而,对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努力没有什么好骄傲的,努力会让你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终身成长》P115、P116,体育:冠军的思维模式)
关于失败: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挫折可以给人动力,挫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它是一记警钟。而在固定型私我模式中,挫折会给你贴上标签。(《终身成长》P117,体育:冠军的思维模式)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每当被同学夸奖:“真羡慕你,可以这么努力”的时候,我的内心总会特别的抗拒,因为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被夸奖努力就意味着自己不聪明,并且这里还包含了更高的风险,如果我下次考试没有考好,那我就会被贴上努力也没用,果然还是不够聪明的标签,这种解读,让我甚至不敢努力,至少不敢暴露努力。
每一次的考试成绩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聪明与否的证明,每当考试结果公布的时候,我甚至会紧张到手脚冰凉。这种表现在临近高考的时候更加明显。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成绩的好坏对我来说就是一次又一次“聪明”标签的确认,在成绩好的时候,或许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可是当偶尔成绩出现下滑的时候,我就会陷入自我的怀疑中,这种怀疑让我无法理智的从失败中学习,收获经验,从而提升自我,而是陷入沮丧,甚至会给自己不良的心理暗示:因为你不聪明,努力也没有用,最后造成对改善问题的渴望和动机不足,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而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会怎么做呢?他们并不是不会因挫败而感受到痛苦,而是对他们来失败的解读不同,他们并不认为失败是对自己某项能力的否定,而是自我提升道路上的一次检验。
他们会关注失败的原因、调整策略、向他人求助学习。因为对他们来说,目标不是这一次的成功,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提升,持续的学习热情是他们不断获得突破的原动力。所以成长型思维者会掌控自己走向成功并保持这种成功。
就像文中提到的迈克尔乔丹在一则耐克广告中所说的一样:“我有超过9000次投篮没有命中。曾经输掉三百多场比赛。有26次人们相信我会投出决胜的一球,但是我没有”失败是一记警钟,它导向了更多的努力,或许这就是乔丹球技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差,反而成为篮球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的秘密吧。
相传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刻有三句箴言,其中一句广为流传:认识你自己。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在《终身成长》中通过对行为背后思维模式的解读研究,让我更加看清自己,同时也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可能性。如果你也对自己的人生有着同样的困惑,相信你在书中会找到答案。
这也是我喜欢心理学的一个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把我们逼入困境的从来不是事情太难、障碍太多,而是我们的心魔。只有找到根源,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获得改变。如果看不到这些真正横亘在心中的问题,我们可能会做很多无效又艰难的努力,那样的话,我们可能不只是原地踏步,甚至会倒退,让我们的目标变得离自己更远。
人生不是一张收货单,只有固定的特质和能力,它可以是一张可以自由填写的订单,对于那些未知的可能,你永远还有机会。
最后祝你在这场人生的探索之旅中玩得开心,在生命走向终点的那一天,可以自信的说一句:“这一生,我充分的挖掘了自己的潜能,没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