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喜欢走亲戚,是因为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美食。
长大后,愿意走亲访友,是因为在长辈那可以受到热情招待,还可以和好久不见的堂兄表姐们凑到一起聊天唠嗑,感受年的气氛。
如今人到中年,有车方便到一二十家亲戚不到一天就完任务似的全部转完。胃里满得各种吃食碰都不敢碰,仪式缩得进门放下礼盒以各种借口转身就可以走。长辈们走的走老的老,冷清的居室,让我真正眼见到了朱自清父亲在信中写的,老境颓唐的荒凉……
二舅十年前得了一场大病,手术后一直在家休养,幸得舅妈身体还算康健,再加上二舅有退休工资,日子还算安稳。前段时间,二舅九十三岁的老母刚刚去世,操劳半月入土为安后,二舅和舅妈总算是苦尽甘来,熬掉了照料老人的负累。
舅舅和我妈本是亲兄妹,可因故从小就被送给自己的婶娘,婶娘生性刚强,脾气乖张,舅舅在成长过程中没少受气。
舅舅年轻时就是个很有文艺范的教师,我每次去他家我第一件事都会去他的书柜里找书看。这次去,新加了他的微信,他的昵称是“草根艺人”,很符合他自己的特质。他和我说,人这一辈子,知足者才能常乐。
这是句人人皆知的熟语,可真正能悟透的寥寥无几。舅舅和舅妈这辈子最沉重的打击,就是十八岁的儿子在学校煤气中毒意外死亡。我的那个表哥俊朗秀逸,品学兼优,可惜天不假年。
听妈妈讲述,他们丧子的痛楚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待时间磨平了些许伤痕之后,已过生育年龄的他们,只好抱养了一个儿子。含莘茹苦拉扯大后,孩子一直在外东奔西走,几遭婚姻变故,让他俩忧心挂怀,真是没过几天舒心日子。
……
舅舅说给我的“知足常乐”这四个字,是他这辈子历经苦难遭遇坎坷后的发自内心的感言吧——在强势的命运之神面前,你不知足,如何能乐?
姨父八十七岁了,姨姨去世已有几年,一鳏孤老人的日子,艰难可想而知。
去年六十二岁的大儿子得病去世,二儿子也是得病多年神志时好时坏,家中一派愁苦景象。
每年最需要去的最害怕去的,就是姨父家了,那种面对生活的无力感每次都会刺得我的心生疼生疼,疼后又只能爱莫能助地逃离,然后选择忽略努力遗忘。
人人都说,长寿好,可这次我一进门,老态龙钟的姨父就说,我活得太大了,不敢再活了……我无言以对。
姑父的小屋里,一方煤球铁炉是焐不热整个家的,姑父坐在炉前,火掀着盖,火苗蹿动,半茶缸面汤冒着热气。他板凳的左边放着一桶水,伸手就可以勺到水。火炉右边靠墙放的长条桌的边沿摆着油、盐、酱油、醋等各种做饭用的调味品,做饭时不起身坐着就可以完成各道工序——真是老年人生活的核心意义,越省事越简便越好。
姑姑性子强胜,操劳了一辈子,特别是后来照顾得脑梗神志不清的大儿子更是费尽心力,最后吐血而死。姑父性情好,想得少,身体还算可以。二儿子和孙子条件都好,记得前几个冬天,一到过年,儿孙们就会把他接到市里,可这几年,姑父坚持要在家过年,哪怕屋子冰寒,但自由自在。
人上了年纪,只要能自理了生活,都想呆在自己家里。不是儿孙不行孝,而是行孝的基本要义还是顺从和尊重。
还有一个人独自生活的娘娘、守寡多年的小舅妈、高龄行动不便的大舅妈……每个人多多少少都经历过生离死别,都正承受着病痛之苦。有钱没钱对于年迈之人来说真是区别不大。他们都是守着过往的记忆,数着指头等着哪个侄儿还没来,哪个外甥还未到。不过是等一场短暂的喧哗归于沉寂罢了。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到底是怎样的愿景?如今二胎政策的放行让我们这一代人很纠结,特别是看到一个个老迈者如此的境地,让我突然特别恐惧衰老!如果有一天,我们老的没有了自由,失去了尊严,会不会觉得生无可恋呢?可真到了那地步,我们怕是连选择死亡的权利和能力都没有了。
养儿女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命更完整更厚重,也许并不能来防老。倒是与你牵手相伴的那个人很重要,只有他才是老来最靠得住的伴。
如果一旦只剩孤独,生命中无际的空间和无边的时间,如何来面对?
——这是一个恒久的哲学烧脑问题。
还是,尽心当下事,珍惜身边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