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得好:“进入腊月门,转眼就是年”。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年”以倒计时的脚步临近,年味儿越来越浓,年俗越来越多。
今天是腊月初七,我们已经踏入了过年的倒计时。
也许是年龄大了一些,每到过年,总会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
大伯家、叔叔家、姑姑家、还有舅舅家等亲戚,大都在一个村里,有的即使不在一个村里,也是在附近的村子里,住的都不是很远。
小时候每到过年,都会去亲戚家玩,谁家有好吃的,都会分一点给我,让我带回家。
我家里如果买了好东西,母亲也会让我去给亲戚们送一点。
放了寒假以后,是每天都会有好吃的东西,感觉总也吃不够,每次都回味无穷。
那时候蒸馒头、煮麻糖(麻花)、做豆腐等需要一起做的活,亲戚间都会来回通话,商量先去谁家做,再去谁家做,亲戚间走动很频繁。
有在外地工作的亲戚。过年了也会回家,几个亲戚家的男人们,都会聚在一起交流着一年来的喜怒哀乐。
长大后,再没有我和大伯家的哥哥,骑着自行车带着馒头(拜年用的馒头),到他干哥哥那里走亲戚的场景。
因为他住到了县城,过年不再回家,有道是来也匆去也匆匆。没有了当年吃完饭去南河滩玩耍的日子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成家立业,有了孩子,参加了工作,以前那种走亲戚的人情味越来越淡漠。
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年走亲戚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三点。
第一,大家都在忙着挣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都在为生活奔波忙碌,忙着挣钱买房、买车。
以前生活很单调,生活上没有压力。过年基本上都会在家。一家人团聚,其乐融融。
现如今,外出打工,过年值班,或者其他原因,很可能过年就回不了家。更谈不上走亲戚。
因为平常都不怎么来往了,过年了,因为“忙”更没有时间去走亲戚了。
第二,住的地方发生改变。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有条件的家庭在县城购买了楼房,有的因工作需要,在外地买了住房。
住的远了,距离并没有产生美,反而产生了疏远。没有“特殊”事情联系的越来越少。
第三,手机改变了生活习惯。
之前通信不发达,有啥事情了,正好都在家,走走亲戚,顺便也把事情说清楚。
现在,有了手机不但能通话,还能视频,走亲戚成了便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第四,对财富的追求,助推不走亲戚的习惯。
改革开放把发展经济放在了首位,每个家庭都在为“钞票”忙碌,尤其近几年,一般家庭中,为了孩子结婚,一个楼房的贷款,就会压的全家不好受,借钱成为一件难事,因为都困难。
能不能借钱,成了考验亲戚走不走动的小标准,为了借钱或被借钱,来往自然也就少了。
第五,家庭经济条件的好赖,一定程度上,成了亲戚间走不走动的标准。
俗语说得好“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原来家庭条件都差不多,现在有了悬殊,亲戚间心底里的亲戚与否,有了新的标准。
农村亲戚间的交往越来越少,人情味越来越淡薄。
在看的朋友,又要过年了,你还有走亲戚的习惯吗?
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