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这《红楼梦》,本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可我总觉得,它在中学生这里变了味儿。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全书前八十回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由高鹗续成。这部中国文学史上的鸿篇巨制,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伟大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文化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但是,这本鸿鹄之势的作品却往往被我们当作情爱的记叙。我认为其价值远不止如此。宝黛的确是情爱之悲剧,可在这令人悲叹的表面下,有没有一层更深的背景来反映历史呢?历史,一个深邈之物。中学生将此书理解为人们常说的"三角恋",我觉得实为肤浅。中学生已没有了品味、承袭中华文化的素养及思想,脑中更多的,是现代化的思潮。而在这个以"快"闻名的世界里,人们很难"慢"下来,很难去仔细看一本杂志,更别说是研究一本著作。这么说来,我煞为幸运。
我将红楼读了很多遍,它亦教会了我很多。
林黛玉,小心眼儿——吗?不错,在她的丰富的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多愁善感和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着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她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总而言之,善良、纯洁、率直、热情大方、温柔体贴、心思细腻,这才是林黛玉性格的真正面目。所以我们对她的认识不仅留在"肤白貌美大长腿"一层,更重要的,是从她身上这射出来的某些品质,多角度看待。
贾宝玉。说实话,我很瞧不起他。一个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无能为力之人。一个被他人指挥得团团转的人。不像个大丈夫。但我不得不深入的去看待他。他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潦倒不通事物,愚顽怕读文章";他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因此被人们看作是"行为偏僻性乖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作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之人。可他的反抗呢?他对自己要求的追求呢?他的家庭环境使他没有反抗的意念,更无行动。他所做的,只是抄偈文,念佛经——又能如何呢?
薛宝钗。学生口中的"第三者"。的确,它代表了一种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但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役道德,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思想毒害最深的一个。在时代的潮流,在历史你来我往的更迭中,她,最终必将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此书展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家族兴衰史,而不仅仅是一个风流公子与寄人篱下的弱女子的情史。它揭示了封建世态的人间百态,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并热情地歌颂了具有叛逆思想的男女青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令人抚怀感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令人永远难忘,早已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里程碑。透过他们的人生遭遇,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场悲欢离合、命运浮沉的人生大戏,更是一部封建社会的总揽全书。
而当今,又有多少个林黛玉,多少个贾宝玉;又有多少个"原应叹息";又有多少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啊。
闲品红楼,哀思多愁。哀莫大于心死。当所有的期待都烟消云散,曾经最真实的东西也变得毫无意义。但落花无法挽留,只能留有一首《葬花吟》;就像《红楼梦》,已去,无需为之伤心,把握自己能把握的才是最重要的。传承,足矣,不要让民主变味儿,别让它在岁月的传真机中,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