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明确了基础研究是现阶段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时代场域”,应对大变局的底气主要来源于科技创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生发展,科学研究呈现出大科学、强交叉、巨系统等新特征,给基础研究带来了新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赶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应抓住重要契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以优化顶层、强化中层、实化底层“三步法”,筑牢基础研究这个“地基”,努力建设出“高颜值”“高水准”的世界一流科技事业大厦。
优化顶层设计,夯实大厦地基“硬支撑”
世界科学发展史表明,良好的顶层设计可以有效统筹科学事业,进而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基础研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更加合理,投入持续增加,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格局正在形成。站在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科技创新各环节各方面,围绕“四个面向”的战略方针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领中国特色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坚实根基。
强化中层驱动,筑强大厦地基“承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在当前,激发各类人才特别是战略人才力量的创新活力,应重点解决“人才从哪里来”“人才发挥什么作用”“人才需要什么条件”等关键问题。做好人才培育工作,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人才为本发展理念,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持续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高效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加强科研学风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同时,要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鼓励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聚焦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科技领军人才后备军。
实化底层支撑,彰显大厦地基“高效能”
开展基础研究既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激励。从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他们面对科学难题,敢为天下先,逆势而上,不畏艰难,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铸就了勇于创新的独特精神气质,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成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禀赋,广泛宣传老一辈科学家和新时代优秀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先进事迹,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去跨越基础研究的“雪山”“草地”,征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娄山关”“腊子口”,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科技强国事业。同时还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切实推进科教融汇,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为基础研究发展培育强大的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