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
作者:阮平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有喝茶的喜好。于是乎就有了几千年的茶文化。喝茶我是个门外汉,可也有一些故事。
童年时期别说喝茶,就连开水都很少喝过,我最记得清楚的是,读小学的时候,联小校门旁边有口水井,口渴了,就用洗干净的墨水瓶打水喝。有时候表现好,听话,父母会给你一分钱,我揣着一分钱,会激动半天,去二食堂对面(现在佳慧闹市区)买一杯糖精凉水喝。依稀记得,糖精凉水杯口,是用玻璃片盖着的,要端在嘴边时,才把玻璃片拿开,这样才一滴不漏,全喝下肚。
在广阔天地那几年,也极少喝茶,记得有几次在大伯家喝过老鹰茶,能喝上大伯家这样的茶,说明能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受欢迎的。这种茶树是生长在深山中,采摘回家,自己加工而成的。收工回家,也习惯喝开水了。杯子是用吃的水果罐头瓶,讲究一点的,用胶籐织一个杯套,把罐头杯套住,喝水时不烫手。遇到冬天温差大,倒进开水,很容易破例。平时劳动口渴了,遇见溪水,俯下身去一阵“牛饮。”
后来,端上了铁饭碗,也开始慢慢地喝茶了。那时为了工作,只能算是喝茶,谈不上品茶。想喝浓一点,就多放点茶叶,想喝淡一点,就少放点茶叶。口渴了,可一口气把一杯茶水喝干。那时候对茶的种类根本搞不清楚,只要是茶,放在杯子,泡起就喝。后来才知道茶叶分为清茶和红茶,还有其他什么种类,就搞不清楚了。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喝茶的杯子也发生了变化。热天,就喝双层玻璃的真空杯,冬天就喝不锈钢做的保温杯。为了方便,下乡或开会都放在随身携带的包里,随时想喝随时都可以拿出来。也许是那个年代形成了习惯,现在国人不论走任何地方,不是包里放着茶杯,就是手里拿着茶杯。到其他国家去旅游,外国游客一眼就能辨别出,拿着茶杯的就是中国人,准没错。喜欢喝茶、却从未对茶有过更深层次的考究,平日里只是把它当着解渴时的一份满足和享受而已。随着喝茶的时间拉长,多少也喝出一些味道,知道茶叶的好坏。其实,也只能喝出清茶的好坏,其他的茶就不曾知晓了。
要说能够品茶,那是退休以后的事了。一下子闲下来了,还真有点不习惯,不知道怎么打发时间。在朋友的提议下,去学钓鱼,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休闲方式。一了解,现在钓鱼,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先不说钓鱼技术,就是需要哪些钓鱼装备也搞不清楚。于是,就拜了师,在师傅的指导下,购置了最基本的钓鱼装备。没有想到钓鱼里面学问很深,要懂得观察天气、气压、气温;懂得选择钓位、观察渔道;懂得鱼情、水底是什么鱼;还要懂得用什么装备,钓什么鱼;
要懂得观察漂向、及时提竿;也要懂得怎样溜鱼;懂得钓什么鱼,用什么饵料等等技术方面的问题。
关键是钓鱼还要有好的茶杯。坐在空气清新的河边,泡上一杯清茶,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一边喝茶,一边观察漂向,心无旁骛,一心向鱼。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地方,心无一丝杂念,只有满眼的希望。如果那天无鱼,一边喝茶,一边在手机上,写写自己的感悟。去追忆过去的时光;回味童年稚嫩的梦想;回想青年时期的憧憬;回顾成家后油盐柴米的琐事;回首为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总感觉怡然自得,心中有股力量在升腾,自我感觉无比的好,心态如平静的河面,一切都释然了,也就放下了。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品的是一种情调。时间越长,积累的经验就越多。也就喜欢在冲泡茶叶时,观察泡茶的细微变化。刚冲泡,茶叶悬浮。须臾,缓慢下沉,最后沉淀于底。其实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初入社会,五心不定,好高骛远,心浮气躁,折腾一番后,终于滤去浮躁,沉淀下来。再经几番冲泡,也就淡了,无味了。人也如此,几经折腾后,什么都看明白了,也无所谓了。
说一千,道一万,喝茶也就两个动作,拿起与放下。那么,人世间的一切事情也不过如此,也要拿得起,敢作敢当,该出手时就出手,当机立断,这是一种能力。同时,也要放得下,要学会变通,该放手时就放手,这是一种胸怀。
如今,我已将夕阳装进茶杯,荡涤那一身的疲惫,倒掉那恩怨得失,让心宁静,与世无争。
2021.8.8.于黔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