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还是想再谈一次“免做卡”,因为就在第一天我对“免做卡”提出异议的时候,有位朋友的观点让我对如何处理“免做卡”问题完全脑洞大开。这是一位近90后的朋友,她说,作为父母,如果担心孩子由于使用“免做卡”而导致没有得到相应的课业训练的话,你完全可以采用回购的形式把孩子手中的“免做卡”消化掉,比如一张卡10元,这样既是对孩子获得“免做卡”付出的努力的认可,又避免了家长因“免做卡”而产生的担心。关键是,这位朋友随后还指出,父母在回购“免做卡”之后,可以顺势去引导孩子合理地使用手里的零用钱,这又是培养孩子正确消费观念的一条途径,各类教育由之可以衔接到一起。
这一大胆的办法虽说未必是最好的,但确实是解决同一问题的全新思路。特别是把孩子在“交易免做卡”之后获得的金钱,作为另一种教育的起点,让我感到,这是家庭教育在一个单点上形成突破,从而获得不断延展的有效形式。这也再一次证明,面对教育,往往会由于年龄、身份的不同而拥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也让我认识到,家庭教育中永远不缺方法,缺的始终是智慧,而这份智慧需要每一位父母学会用各种身姿去尝试。比如,像昨天说的蹲下身子,既是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去思考;今天说的转过身,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重新看待教育中遇到问题,而一旦转身,很多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而这也是触发我坚持写“日课”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父母,我是那种对孩子比较上心的父亲,记得大女儿刚出生一个多月,我就始终坚持每天给她读《三字经》,待得稍长又坚持为她购买了大量的儿童绘本,坚持不厌其烦地给她一遍一遍的讲,曾经一套十余本的《不一样的卡梅拉》给大女儿反复讲,最后都能大段大段地背诵了;也记得小女儿出生后的几个月中,我也是一边抱着她一边诵读《汉:白日薄西山》一书,说来也奇怪,再怎么哭闹的小女儿只要一听到读书声就能安静入睡。
然而,在最近阅读的几本关于教育的书籍中以及在参加了小女儿幼儿园组织的家长课堂后,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就像我在读完某本讲述家庭教育的书籍后所写的书评那样:“尽管在不少具体的地方还是无法完全认同,但对于‘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自己就应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核心理念,我是完全认同了。尽管完全做到书中的理论很难,但哪怕有一点改变,也能让自己的孩子受益无穷。教育确实是一门艺术,既然是一门艺术,那就只有基本的原理,没有固定的模式,以固定之模式套天下之孩子,必然会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这应该就是‘艺有定律而无定法’吧。”
在记下这段话之后,我感觉生活中与孩子的相处,处处体现着这句话的理念。就像今天早上,与小女儿一起吃早饭时,她坚持要把一个塑胶的小手机拿在手边,然后每吃几口饭,就要去用手翻动一下那个小手机。我感觉奇怪,问她为什么这么做?她很正经地回答我,看一下有没有微信、短信。这样的对话,要是放在以前,就算不叱责她,我也会收走她的玩具,然后让她专心点吃饭。但现在,我在听完这段话之后,立刻想到了要转过身去处理这个问题,这个现象本身的问题根本不在孩子身上,而恰恰是在我们大人身上;要改变孩子这种状况,要做的不是去收走孩子手中的“手机”,而恰恰是要收走大人手中的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