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若欲去之,因危(通“诡”)与之。环转因化,莫之所为,退为大仪。”
译文:如果想撤退,千万不能匆忙逃窜,而是有规划的离开。设置计谋陷阱迷惑对手,使他不知道你的真实意图,对手不知道你是想进攻还是撤退,此时方可全身而退。
这句话就跟“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是一个道理。我们在制定谋略方案的时候,要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在虚实之间,同时还能根据环境、形势的变化而能随时做出转变,以退为进,以进为退,套路一个接一个,连连不断。
新解: 有个成语叫做“食古不化”,说的就是拘泥于陈法,不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一切照抄,照转,照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本主义”。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谈到:“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也就是说要人们能够做到“环转因化”,那什么是环转因化呢?就是说在作战中我们用计用谋,不能够一根筋,要懂得因敌、因时、因地、因情而变化的道理。比如说古代用兵打仗讲究“虚与实,奇与正”,有正兵,也有奇兵,还要做到奇正相生,变化无穷。就是说奇与正它不是死的,是根据战局发展的需要正可归为奇,奇也可化为正,这就是奇正相生。这在战略战术上的运用,就是根据战场需要随时进行变化,如果我们能做到随机应变的话,敌方就摸不清我们的作战意图,也不知道我们实力有多少,这结局对我们是有利的,因为他不知道我们底牌,摸不清我方情况,不好做出决定。现代战争战场变化更复杂,战机稍纵即逝,不懂得变化,就不可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那什么叫作“莫之所为”呢?鬼谷子说:“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即使是那些很有智慧的圣人,他们在筹划事情的时候都是自己私下筹划,背对着很多人,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会有人不怀好意,可能会为了一些小私小利而出卖你,所以在你筹划和计策事情时,最好学会保护隐私,以防真的有人会为了什么而将你的努力毁于一旦,细节决定成败,很多事情就是如此。
尤其是在作战之时,我们更应该神龙见首不见尾,使敌人找不到我们的破绽,抓不到我们的把柄。《三十六计》连环计当中说:“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意思是说敌人兵强将广,我方不宜硬碰硬,应当运用计谋使他们彼此之间相互牵制,扩大他们内部的矛盾,从而使得敌人做出错误的战略决策,借以削减敌方的威势。军中的主帅如果英明正确,就像有天神相助一般吉利。一般来说,敌人会因过去对我们的印象,去判断我们下一步的决策,就像空城计当中司马懿根据过去的经验去判断孔明生平为人谨慎,不曾弄险那样,孔明将计就计,大开城门,焚香操琴,虚而虚之,疑中生疑,最终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
且连环计,不在计之多,而在计之精,前后计谋有所关联,一计牵引敌人,一计制服敌人,两计扣用,以摧强敌。《揭子兵法》中说:“故善用兵者,行计务实施,运巧必防损,立谋虑中变,命将杜违制。此策阻而彼策生,一端致而数端起,前未行而后复具,百计叠出,算无遗策,虽智将强敌,可立制也。”意思就是说那些善于用兵的人,筹划计谋必定与实战结合起来(不要凭空捏造,异想天开,而是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即使选择机巧妙计还要防止聪明反被聪明误,应考虑战场上敌我双方条件中途生变,更要防止带兵的将领不按战略意图而自行其事(战略制定后,不要被敌人制造的假象所迷惑,而要明察敌情,不忘初心)。要强化机制,一计实施受阻,后续之计则马上启动;一个地方凑效,则数个地方随之响应;前一个计谋还未完全实施,而后续计谋已准备就绪,计谋层出不穷,面面俱到,即使遭遇狡猾的将领和强大的敌军也可以迅速将其制伏。这就要求我们一计不成,再出一计,要根据敌情而用计,不停地,不间断地,变着法地跟敌人斗心眼。
运用此计的关键在于临阵发挥,随机应变,和料敌制胜,这也最考验一个人的素质和胆量。一般来说计策的运用会出现两种情况:“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孙子曾说过:“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意思是说一个聪明的将帅能够兼顾利害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因素,大事就能够顺利决策,在有利的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因素,就能够预先排除祸患。因此在吉祥时,我们要能够想到凶险,在困境时,我们要能够发现机会以便转危为安。
另外,在生活中这一计告诉我们遇事要懂得圆转和变化,不要做什么事情都是一根筋,一种思维,一种解决方案。比如说领导交代我们任务,往往他也只是告诉你达到什么目的,要做什么事, 他不会告诉你用什么办法来完成,实现的途径是什么,有困难的话找谁来帮助等等这些细节问题,这些东西都得靠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周瑜感到诸葛亮的威胁,便想故意刁难他,然后借机除掉他,于是便把诸葛亮召来,声称军中缺少羽箭,下令让他十天内造出十万只箭,诸葛亮听后哈哈大笑:“如今正值大战之际,十天时间岂不贻误战机,三天足矣。”周瑜一惊三天怎可能造好十万支弓箭,他这岂不是自己找死?
“军中无戏言。”
“禀都督,在下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军法处置!”
“好!”
到了第三天诸葛亮在大雾弥漫的江上,架起数百条战船,在江上持续击鼓,命士兵发出持续喊杀声。曹操见了大惊,以为是周瑜小儿想趁大雾弥漫来偷袭,遂令兵士们放箭,霎时,箭如飞蝗,不一会儿诸葛亮的十万支箭便“造”好了。
这就是诸葛亮在接受任务当中,他知道圆转的变化,不用直接打造十万支箭而是通过敌人送上门的办法。
公元前341年,魏国和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率兵前往,田忌(听从孙膑计谋)先是待兵境上,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即先让魏韩交战,等两国精疲力竭、士气低落之时,齐强兵突出,还是和上次桂陵之战一样,挥军直扑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放下韩国赶回,田忌、孙膑指挥军队,估计庞涓到了一定距离之内,便撤回齐国境内,等待庞涓来追。孙膑对田忌说:“他们魏军素来慓[piāo]悍勇武而看不起齐国,齐国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因势利导。兵法上说,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会损失上将军,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人能赶到。(为了让魏军以为齐军大量掉队)应使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抓住魏军轻敌的弱点,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庞涓行军三天,见到齐军所留灶迹,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入我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赶齐军。
孙膑估计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以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失去队形。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只好自刎,临死说:“总算叫这小子成了名!”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而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闭”就是闭塞,“卦”也就是预见。古代人们做事要先卜上一卦,目的也就是为了预见可能到来的机会或危险。所谓“如闭如卦”就是好似很闭塞,又好似很通达,看似闭塞,实则通达,让敌人认为你很闭塞,很愚蠢,从而让他掉以轻心,放松戒备,《始计篇》中讲:“卑而骄之”,就是对于鄙视我方的敌人要使其更加的骄狂;比如孙膑用减灶来隐瞒军队的实际数量,让庞涓认为齐军很怯懦,已经逃跑了一大半,现在正是追击他们的最佳时机。待其行至马陵道,孙膑“夹道而伏,见火而发”,在有利地形下设伏,露出了其通达的一面,最终歼灭了魏军。
在作战时,人们必须象圆环那样随机应变,运转自如,使他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