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间:2015.10.26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彭正梅泽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1月第2版
第四章 追求优越感的引导
每个孩子都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师应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一个行为必须切合现实的逻辑,而且其切合的程度必须显示出这个行为 对于社会需要和社会利益的关联程度。由于人们不能从一种逻辑的和客观的观点来审视自己的生活结构,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不能理解自己行为模式的关联和一致性。一旦问题出现,他们会陷入恐慌,而不是想去面对和解决问题。他们会认为他们走错了路,所以才会出现问题,才会犯错误。对于孩子来说,如果他们偏离了对社会有益的方向,他们就不能从消极的经验中获得积极的教训,因为他们完全不理解问题的意义。因此,有必要教育儿童不要把他们的生活看作是一系列互相不关联的事件,而是要把自己的生命视为一种贯穿所有互相关联的事件的线索。任何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他的整体生命的背景,而且只有参照所有过往的事件才能得到理解。儿童只有理解了这一点,他才能够洞彻他偏离正道的原因。
第五章 自卑情结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是密切相关的。我们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卑,因而力图通过富有成效的追求来克服这种自卑感。只有当自卑感阻碍了这种富有成效的追求,或当它由于对器官缺陷的反应而加剧到令人难以承受的程度时,它才会是心理问题。这时会形成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度、过分的自卑感,它必然促使人去寻求可以轻易获得补偿和富有欺骗的满足。同时,这种自卑情结夸大困难,消解自己的勇气,从而堵死了通往成功的道路。
向儿童解释他们的错误在于他们期望无须努力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那么,我们也就清楚了儿童的教育方向。
理解:人都会追求“胜出”即优越感,这符合人的本性,人人都会有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使我们致力于填平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赋予我们的行动以目标。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儿童由于理解和判断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会出现差错,会使儿童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寻求可以轻易获得补偿和富有欺骗的满足”,通过制造麻烦,如口吃,噩梦,尿床,或在课堂上哗众取宠,等等,来获得关注,以掩盖自己的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