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套定义,有自己的生活法则和生活方式,并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世界和接受世界的影响。所以,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又都有着自己的一个世界。我们可以在生活上有交集,我们也可以一同探索世界,但是我们看到的却始终是不同的。人们只能理解自己倾向于理解的部分,正如我的文字,其实绝大多数是写给我自己看的。当然,我希望我的文字可以对正在阅读它们的你有所裨益,下面,就允许我带领你们一同领略这一趟探索世界的旅程。
一、认识世界
1、身心灵的感受器
作为一个人类,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呢?我们都知道,不同物种的生物认识世界的方式是迥然不同的,而作为人类,其实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大不相同。试想你闭上眼睛,塞住耳朵所体验到的世界,跟正常状态下有什么不同?你处于过度思考状态和轻松愉快状态下体验到的世界,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器与滤镜,那就是一个人的身心灵。身体的感受器负责接收外界的各类感觉进入大脑,并在大脑中形成具体的信号。认知(心)的感受器接受不同的信号,并与自己前期所积累的知识组块和价值体系交织碰撞,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其中强烈的部分会进一步的驱动身体,行为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而灵在(灵)的感受器主要是接受外界场域的包裹,产生内在的觉知和无意识地触动。而这三种感受器从我们降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个性化的。然后随着成长和发育的变化,更是会使人与人对世界的认识产生巨大的差异和分歧。
说到这里,我想谈一下近些年很火的《秘密》这本书和其中很重要的“吸引力法则”。什么是吸引力法则呢?用四个字简单概括的话就是“同性相吸”。你心中所渴望的事物会吸引与之类似的事物进入你的生命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还记得我第一段中所写的一句话吗?人们只能理解自己倾向于理解的内容。假如你正困惑于身体的痛苦,那么其实当下你的整个意识都被“痛苦”所占据了,你现在感受器的滤镜就是痛苦。因而现在你只能接受痛苦相关的信息,即使你眼前或当下生活中有再多的美好,你都会一一忽略,而只能注意到与痛苦相关的东西,是你自己封锁了其他通道,只允许痛苦的光照射进你的认知和心灵。
在这里想举一个例子,现在我想让大家回想自己小的时候,你会不会因为在一次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心情喜悦的时候就觉得放学路上的行人都特别充满善意和可爱了?这个其实也是滤镜的变化,在正向情绪的滤镜下,我们看到的都是正面的,思考内容也会倾向于得出正面的答案,而负向情绪则正好相反。所以说,其实我们的绝大多数的思考与学习都是偏见,也正是一万个观众眼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的原因。人对世界的认知是有着巨大局限的。长期处于负面心境的人不断的吸引负面信息,长期处于正面心境的人不断吸引正面信息,最后就形成了不一样的人生和境遇。有些人,终其一生都被自己的情绪和境遇支配而全不自知,人最大的悲剧可能就是不知道自己处于一个巨大的悲剧吧。
2、生命的二元性与多元性
说完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局限性,相信有的读者已经要开始焦虑了,既然我感受到的都是盲人摸象一样的偏见,那么我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客观认识呢?下面我想讲讲生命的二元性与多元性。我们平时生活中习惯用线性、逻辑和二元的思维方式想问题。比如这个答案是对是错?人的本性是善是恶?这个人是黑是白?经常为了得到一个确切的定论,去把一些事物给控制和框定下来。然而其实生命是流动的,而事物都是有多面性的。就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表现的很冷酷,似乎对谁都爱答不理,就会下意识的觉得这个人很强硬和不近人情。然而后来慢慢跟他接触,会发现其实这种外在的表现是一种自我保护,是对内心的柔软和脆弱的一种掩饰。那么如何定义这个人的性格?他既是冷酷和坚强,同时也是温暖和脆弱的。除此之外,他除了这两点还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品质与人性面,这个人是有着多面性的。所以我们观察世界,需要学会去更立体的观察与思考,学会将自己设身处地的放在当下,以一种既是参与又是旁观的状态去认识这个多元化的世界。
3、世界的框架
“他仿佛从坟墓中走了出来。生命的巨潮泛滥洋溢的流着,他不胜喜悦的在其中游泳,让巨流把他带走,以为自己完全自由了。殊不知他更不自由了。世界上没有一个生物是自由的,连控制宇宙的法则也不是自由的”。这句话是《约翰.克里斯朵夫》中写克里斯朵夫小时候发现生命的自在与自由的一段描述。为什么发现生命是自由的之后反而不自由了呢?因为当你突破了个人当下的内在的框架之后又会触及到更大的框架。小到个人,大到宇宙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转,自由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能够顺应和改造框架的人才更能体会到这分自由的喜悦与流动。
我们从小到大都受到很多框架的制约,小时候只是受到父母老师的教育和引导,而学的东西越多,越发现各个领域都有着一套发展、规律和规范。相信大家都经历过成长中的“叛逆期”,其实“叛逆期”是很好的一种探索与体验,它代表着敢于打破常规,尝试创新探索的一种勇气和力量。而我们经历一个个小的“叛逆期”时收到的反馈,和我们对它的理解和应对,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我们个人的个体框架。还有一个概念是行为框架,就是个人对于事物的习惯性应对模式,这个模式甚至有时候是条件反射一样的自动化过程。比如一个人的言行多次被一位老师批评,他今后再遇到其他老师的时候就会有一些预先准备,可能会表现为在老师这个群体面前都更注重礼貌和修养。
有人说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原生家庭是我们少不更事的时候就已经潜移默化形成的个体框架。这个时候的你几乎还是白纸,所有的经历和反馈都会成为自我形成的“第一道印迹”。你可以对父母的教化完全不信,也可以在方方面面迎合父母的期望等等,这些都会形成不同的个体框架。我时常会看到一些人,终其半生都在迎合他人的意愿与想法,把自己的自我缩在一个很小的角落,而将大部分的心灵与身体供人驱使。
谈到这个问题,有时候我会想到创造与制造的关系。孔子曰:“君子不器”,那什么又是“器”呢?其实制造和“器”都是描述一种工具状态。反映在人身上大概是一个人几乎完全不表达个人意愿,也不会拒绝别人,只是做一些服务和迎合的工作。你说这个人完全没有价值吗,其实他是有价值的,但是他的价值就仅限于工具价值,拿来使用就是有用,丢在一边的时候就毫无价值,这个就是“器”的状态。这个人他作为人的那种主观能动和创造力就微乎其微了,一个人失去了人性的光辉,而完全被框架套住,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但是可悲的同时,其实这又是一种可爱。人的很多行为和表现都是出于自我保护和自我服务。当你的自我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冲破框架和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时候,最好的爱其实就是让它待在这个框架里,所以站在自我保护的角度上来看,我们的很多行为和当下的状态其实都是合理的,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可言。同样的,我们爱一个人的最好方式也是接纳和抱持他本来的样子。
当然,除了个体的框架,我们还要面对社会框架和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框架。因为社会和人类需要发展,就需要有一些框架来导向和促进它的进步与进化。社会发展需要创造与生产,国家发展需要资本的积累,所以要把资本和劳动树立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通常会采取奖励或者福利的手段,来帮助搭建这个框架。然而人的生存需要是多元的,所以为了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要,还要树立娱乐导向以及文艺、体育等方方面面的框架。而中国人是尤为聪明和灵活的,所以社会为了满足和稳定这些灵活而聪明的头脑。在中国,娱乐、服务行业发展的种类之多样,真的要比国外丰富太多。但是这样也带来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那些本来就被个人框架牢牢束缚的人,又同时会面对无数的社会框架的束缚,他们将会在醉生梦死中面临更多的迷茫。人的个体框架是爱与自我保护,而社会框架的初衷其实也是爱与保护,不过它倾向于保护的是集体的生存与生命力的发展。前面提到了人的自我保护机制,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会倾向于把自己蜷缩在现有的小框架内,这样他们可以避免接触到更多的框架,来获得自己内心的一些稳定和自洽。但是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没有人能活在静止和稳定之中。所以人们时常处于一种蓄势的状态,当外界的事物不断的触及和挑战自我,久而久之,一定会使个人的框架重新发生变化,而这也就是成长的发生。在人生常伴的苦难之中,有的人不断突破桎梏和持续进阶,而有的人却一退再退,终日惶惶不安。
古人云:“大器晚成”。在这里想提一下晚熟这件事。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比较晚熟的人,经过了很长的一段迷茫期去尝试和探索,才总算坚定了自己的一些方向与信仰。大器之所以晚成,是因为需要经历许多实践和试错的过程,这其实是造物主的关爱。在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中,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事业与信仰。少则得,多则惑。一个人在心智和德行尚未成熟的时候获得了过多的名誉和成就,反而是不好的。古代有伤仲永的故事,而现今许多的娱乐明星,不乏才气与能力,但是获得财富和资源之后就作威作福,为所欲为,最后的结局就是跌入谷底。古人所谓安身立命,先要在框架之中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了,才能更好的促进自己生命的成长与发展,这个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4、真实的世界
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当我们逐渐能够觉知到框架,又怎么去寻找真理和真实的所在呢?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探索真理的过程都是要经过诸多尝试、反馈和修正的。正如每一个伟大的发明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最终完成。同时真理也是流动和变化的,在它被书写下来的那一刻也会注定了它的局限性。比如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的道路,虽然最终目标一直都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但中间所经历的波折和改良,真是数不胜数。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方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其间都经历了无数的变化与应对,甚至付出了很多生命和血的代价。一时正确的不一定一直正确,当下奏效的也不一定永远奏效。
求知总是有着它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不断探寻,但是得到真理的人终究只是少数的天才。他们拥有着极大的生命强度,和得天独厚的天赋才智,以及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和创造力。但是天才却常常是痛苦的,因为这条路途真的是知难行难。不仅体现在探寻它的过程,同时还要横眉冷对千夫指,去面对因循守旧的反对呼声。所以其实不必羡慕天才,每个人自有自己可寻可知的真理。把注意力集中在生命探索旅途的快乐与喜悦上,登上顶峰的过程便足以充实人心。这也就是所谓的“过程完美主义”。
二、链接世界
1、安身立命
那么怎样才是与框架相处的较佳模式呢?什么样的状态又叫做活出了自我?在这里想给大家讲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西西弗斯的故事。传说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那么,西西弗斯的生命有没有意义呢? 关于这个问题,著名文学家加缪有一句话说“绝大多数人不知道推石头没有意义,而把推石头到山顶当成终极目标”。
很多人的生命是迷茫的,他们只看到眼前的一个又一个的目标,然后被一些自我和社会的框架推动着去实现,比如情绪、欲望和社会认同感等等。《道德经》里有这样一段话“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就是说的他们从获得中感受到极大的喜悦、刺激与快感,在失去之后又会觉得异常的失落、无助和迷茫。就是所谓的宠辱若惊。把推石头到山顶作为终极目标的人,他们的生命是“假于他物”,通过获得的积累来肯定自我的价值。而前面说的那种“器的状态”,他们的生命是“假于他人”,通过获得与他人的肯定和感激来肯定自我的价值。
但真实情况是,可以在希望回归自我的时候,不依托于外在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生命,才是真正的解放和自由。每一个人都可以不依托其他的生命存在,每一个个体与精神都是可以独立而自有生机的。觉者的生命是活在当下,经常聚焦在自己的生命中心。他们的人生是为了生命本身的生长、灵性与创造,爱自己的生命中心,同时将这份爱推己及人,用爱将一个个生命接纳进来,汇集成河,最后流入汪洋大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既可以是如一粒沙子一样渺小,也可以同宇宙一样博大,因为这些都是生命,生命是一个共同体。每个个体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也永远活在宇宙最博大的怀抱中。学会欣赏生命之美,和尊重自然的轮回更替。我们无限渺小也无限伟大。渺小是在于相比浩瀚的宇宙和历史的长河,每个个体仅仅是其中的沧海一粟。而无限伟大乃是在于我们的无意识和宇宙是相通的,是古往今来一切众生的基因共同体,也能创造出一切自己所相信的事物与答案。每个人的情绪和境遇都是共通的,别人身上的问题也有可能是我们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别人的优点也是我们能够实现和达到的优化和改变。学会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虚心向他人学习自己没有的优点,都是在帮助自己成长,也在帮助整个宇宙孕育更多的创造力和能量。
2、爱与生命
爱是什么?爱是生命的本质,是推动生命的力量,因为生命的诞生和发展都是“爱自己”。爱自己,所以全力的汲取营养,让生命自由的舒展与生长。
我们生来就会爱自己,生来就会自我保护和趋利避害,而所有表象背后的原因,剖析到最后也都是爱。比如说生老病死。“生”是生命成长发展的爱,磅礴的生命力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学习和分享、给予。“老”是内在生命力量逐渐枯竭,表现为面弱体衰。这样的表现就会告诉人们一个爱的信号,你的身体已经开始衰退,该学会保养和善待它了。“病”是提醒人们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也是一种爱的提醒。而“死”是生命的解脱之爱,灵魂获得了脱离肉体局限的自由与解脱,同时也是给了其他新生命更多的生存空间与土壤。
我们生来就会爱,但是在接受教化和远离自然之后,反而很多人不会了,并不是我们失去了爱的能力,而是我们关上了觉知和欣赏生命本质之爱的通道。这其实还是框架的影响。我们经常受到外界框架的影响,着迷于光怪陆离的种种刺激与吸引,而忘记了去爱与呵护自己生命中心的生长与发展。假如把一个人比作一条河流,自我的生命与发展,就像是水的源头,假如不去经常维护源头的稳定与长久,而只是忙着去发展支流和灌溉,那最终面临的一定是逐渐的消耗与枯竭。真正的爱一定是由内而外的散发,经常说以人为本,是以个人的生命为根本,来由己及人,将这份爱再推开来链接到其他的个体和世间万物,所谓的持经达变,也是这个意思。爱是生命本质之美的散发与延展。Love is who you are.
3、社会关系与社会链接
人是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尤其是当今社会,信息化的高度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的越来越方便快捷,人与人的连接也就变得更加容易。但是与此同时,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却也让人们更加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在此我想谈一下最近很热门的唐山打人事件。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这则消息的暴露与公开对人的影响有多大?被影响的人信息加工后的言论又对公众的影响有多大呢?而这仅仅只是一条消息,试想一下,每年我们会接受多少条这样的消息?当发声变的越来越容易和公开,就难免经一片黑暗招引出无数黑暗,经一点光明而串联成整片光明。从这件事中也看出来另一点,就是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五个肆无忌惮地暴徒面前,在那个当下,我相信很少有人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当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恐惧和自我保护是多么正常的爱,当自我的生命都自顾不暇的时候,又何必去强求见义勇为呢?
4、自我的位置
我们应该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依我看来,最重要的是四个字“活在当下”。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是非常难的。因为想要保持对当下的体验和觉知非常不易。首先说念头,在佛教的估算中,一弹指间就有四百念。虽然说这些念头主要是在潜意识里的,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少之又少,但是把时间放大之后,也是非常可观的。假如一秒钟能意识到一个念头,试想一小时就是3600个念头,以此类推。然后是行为,人类的潜意识里,为了和这么多的念头想法共处,会形成很多自动化的行为,目的是省略其间对于具体详细步骤的思考,达到节省精力和能量的效果。比如吃饭的时候你会自动的拿起筷子,放进嘴里,然后咀嚼,而很少会单单把拿筷子这个自动化过程拆解开来,想想我应该先伸哪个手指去握持。能够提高自己活在当下的时间,保持对关键环节的觉知,把握住关键节点的正确和细致,就已经非常好了。
因此,还有一个词叫做“顺其自然”。我们日常能感受到激烈情绪袭来的时候,都是与当下的一种脱离。这种时候你已经从当下的生活缩进了自己的头脑与情绪体验,被自己的认知和意识支配了。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昏睡状态,是被拘泥在了意识的一个集中的小点里。比如一个愤怒的人吵完架后经常会想不起来自己刚才说了什么,它的身体完全被情绪占领而失去了觉知。我们如何从脱离状态回归到当下,就是要“顺其自然”。一个情绪的出现是一种信号,不同的情绪都是帮助我们觉察现状便于做出反应。当我们很好的觉知和链接当下的时候,我们可以较全面地接受到这些信号,并形成一个较好的判断,这个就是情绪反应的自然状态。经常我们看到情绪激动的人会尝试让他冷静,希望他回归这种自然状态,但是往往很难。因为缺少觉知力和内心空间感的人很容易反复的排斥负面情绪的信号。情绪的信号渴望得到接收和拥抱,却像一个可怜的孩子被关在了门外,就只能不停地敲门来放大信号了,这样的状态就是反而在排斥和拒绝中强化放大了负面情绪。而接纳、释放和了结才是顺应自然的活在当下,也是对负面情绪更好的处理办法。
当然,这两个词语除了适用于在个体身上的摆正位置,也适合个体在与世界链接中位置的摆正。我们时常会有很多的目标,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我们也会对自己有很多的设想,有眼前的设想和将来的设想。这些都是很好的,但是真正重要的是这些无数个当下和过程。假如我们每天只是去幻想,那这些目标是很难完成的。活在当下就是把一个个的目标和设想分解为一系列的大大小小的“当下”,并且在每一个当下中去体验、觉知、修正和践行。而顺其自然则是在于把握和利用个体、世界运行的规律与发展现状。是一种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和随机应变的流动状态。 一个人,相比浩瀚无垠的宇宙,是非常渺小的,但是也有其伟大之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没有所谓的正常和普通。你可以相信和努力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也要接受有些事情个人的努力有其局限性。 我们要善于利用手头拥有的资源,去迂回的趋近自己想要实现的理想状态。
三、拥抱世界
在前面的链接世界里,我们探讨了在广阔无边的宇宙天地之下,我们应该将自己摆在什么样的位置,获得自我的自由与生命的归属感。那么,怎么样更深入的融入世界,将自己的生命河流汇入汪洋大海之中呢?下面就来谈一谈“拥抱世界”这个话题。
1、拥抱自己
我们前面谈了一些关于自我的内容,不过基本都是浅尝辄止,下面我想进一步的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就是“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最近和一个挺久没见的朋友聊起近况,听说她原生家庭关系里的一些问题都在最近美满的关系和爱中慢慢得到了解决,我真的很为她高兴。依稀记得之前在一起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的时候听她倾诉小时候的故事,那分痛苦与绝望几近让人潸然泪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我经常对身边的朋友说,能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和痛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你觉知到它了,那么它就有机会被解决,而你可以离你理想化的自己更进一步。
催眠治疗领域有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方式和一个关键技术。就是既是/又是的思考方式和utilize(利用)这项关键技术。这两者的核心都是“一体两面”。想要完整的去抱持一个事物,一定是要从多方位来进行包裹。还记得我们开篇说的一个概念吗?二元化与多元化。既是/又是的思考方式就是在遇到的问题上同时抱持两面,这种方式是对个人行为框架的一种松解。不仅肯定你当下的做法是对的,我们还能看到他的反面,以及其他多种方面都是对的。
比如说有一个人喝酒成瘾,他意识到这个对身体有害但很难戒除。在处理这种情形的时候,首先酒精可以让人放松和产生超脱感,这一点我们先肯定它。那么有没有其他方式也有同样的效果呢?那么我们可以推荐他去试试跑步,试试冥想,试试游泳等等,是不是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当他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框架就松解掉了。而利用技术,是将这个框架的能量作为一种可以使用的资源,通过赞同和支持来访者负面框架的高度运转,来物极必反的回到正面。 那么同样的,在我们自省的时候,同时抱持自己的两面,才能够看到某一个方面更加完整的样貌。而当这许许多多的两面都汇集在一起,就好比一个太极图绕着中轴旋转一周,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的“太极球”,达到一种通达圆满的高尚境界。
上善若水,很多哲人贤士都从水中获得了独到的体悟与智慧。水的善,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它流动的力量。因为保持流动,所以能够更少的被框架锁定;能够顺应势能,创造出巨大的潜力;也能够时时排除污秽的侵染,趋向更清澈广阔的理想境地。我们做人其实也要学习这样的流动,因为世间万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我们的状态、所处的境遇、时间空间的现状等等,都在不断的演化。所以我们要拥抱世界,那么个人也要不断的流动和创造才能更好的适应,获得更多的自由与生命力。心理学上有一个心流的概念,就是我们在很专心从事一件事的时候所表现的高度沉浸和放松的状态。这同时也是一种催眠的状态。我们现代人生活和工作经常非常忙碌,看似长时间的处于“动”的状态,其实很多是自动化的机械劳作,很容易进入到僵硬和固化的模式中。所以经常地进行一些自己喜欢的能够进入心流的文体活动或者冥想催眠,去唤醒自己的创造力和松解框架,是非常有必要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天才是要用生命力的强度和广度来测量的。一个人的生命力和成就,在于他的自我中包裹着多少的生命与爱。最近我时常把“人间洗浴”这个词挂在嘴边。当你基本稳定了自我和个体的生命,懂得了生命的爱与包容,就会自发的将这份爱散发出去,用自己的方式,去推己及人的抱持和关怀其它的生命,和他们建立链接和共同成长。近代非常伟大的催眠大师艾瑞克森曾经说过:“最好的治疗方法都写在来访者自己的潜意识里,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答案之书”。我们通过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是帮助自己解决了问题。正如孔子一生致力于天人合德,解答他人问题的合集最终形成了《论语》这部伟大的著作。
而与接纳和抱持同等重要的,是感恩。如果说接纳是抱持生命的园地,那么感恩就是其中发现和孕育美好的园丁。感恩是发现生命中美好事物并给予肯定和强化的过程。大家应该还记得我在开篇时提到的吸引力法则。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接受和吸引到美好,是因为我们将感受美的通道关掉了。而感恩则是帮助我们打开通道的最好工具。学会感恩,我们就能更轻易的发现他人身上的美德,发现造物主的慷慨施与。我经常会在晚上睡前进行一天的回顾和感恩,当你细细品味的时候,真的会发现一天中绝大多数的事物都是有美好一面的。当你感受到这些美好,从内心发出享受他们的爱与渴望,这些美好的信号都会更容易被你接收到。所谓幸福感,是在于感受和享受幸福的能力。每个人拥有的东西都不多不少,但是有的人觉得自己过的非常幸福,有的人却整日哀叹自己的不幸,这些其实都是感受力和觉知的差别,而并非幸福的人拥有的物质条件要比别人多出多少,知足常乐,此言得之。
2、信仰生命
我们的生命可以不断的流动、包容和交汇,不断的同频到汪洋大海的宽广博大之中,那么要怎么在人生长河中把握自己,避免自我的迷失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需要信仰和经常回到生命这个永恒的中心。《道德经》中有一句话讲:“圣人以抱一为天下式”,这个“一”是什么,在这本书中是“道”的意思,而依据我的理解,把它解释的更通俗细致一些,可以称作生命的本质与规律。在这里还是想举孔子的例子。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他的道是一种生命本质的慈悲。忠是指内心的一种真诚和开放,恕则是接纳和宽容。一个是生命由内而外的打开与爱的散放,另一个是对外在其他生命的包容与接纳。慈悲这个词也很有意思,把这两个字拆开来理解,可以说是慈爱与悲悯。四个字其实点出了对生命一体两面的不同体味。慈爱是对生命的抱持与欢喜,悲悯则是敬畏和慨叹。如果有人经常言说慈悲与信仰慈悲,那是很好的。懂得慈悲力量的人距离生命本身的力量与规律是不远的。
而试想一下,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做到慈悲呢?很多人都试图通过讲道理,试图用各种强硬手段去影响、控制他人,来满足和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这种办法常常没那么管用。因为他们没有把握住生命本身的道理,没有尊重他人作为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生命本身。学会慈悲,在同其他生命的交汇与链接之中,要把彼此都作为生命。不仅仅是同甘,还要共苦,不仅仅是欢喜融合的抱持,还有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敬畏,这种敬畏是独立个体需要的生命边界。我们生而平等,每一段生命的交汇与关系都是一种共同的探索与成长。这种平衡与中正中往往才蕴含着生命的生机与创造力,正如太极图中阴阳交汇的那条美妙曲线。
信仰生命的人才会对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慈悲,才能看到生生不息的轮回与永恒,才将看到在众生纷纭中自己合适的位置与使命。中国人是很少信宗教的,因为中华民族的古代哲人对生命的道理看得很透彻,不希望把这个“道”具象化到某一个神佛之上。我对宗教的了解不多,但是我知道,其实宗教的终极也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可以有一尊佛,也可以有千千万万尊佛,可以有一尊神,也可以有千千万万个神的化身,它描述的其实是人们对至善至美至高生命的一种向往和皈依。 所以信宗教,假如能够靠拢本质的话,我觉得也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但是去识记各个神佛的姓名呼号,抛开自身的努力与当下的形势,而将希望完全寄托于祭拜和祈福之上,诸如此类的形式主义,其实是与宗教的意义相去甚远的。所谓心诚则灵,我想也是在于真诚地开放自我去学习善言教诲,学到能够应用当下的道理与解决方案。
四、催眠世界
1、世界的催眠场
大脑影像学研究显示,催眠状态是有别于清醒和睡眠的第三种意识状态。清醒状态下人的行为主要由意识主导,睡眠状态则是意识的休眠,潜意识逐渐浮出水面进行整合和加工。催眠的意义在于链接意识与潜意识,以获得自我的统整和链接。说到这里,肯定有许多朋友想体验一下催眠状态是什么感觉,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其实你们对这个状态非常熟悉。当人们意识高度集中的当下,就会容易进入催眠状态。举一个例子,广告就是一个典型的催眠手段。电视广告为什么要放密密麻麻的信息条目?为什么直播带货的人语速一般都比较快?是运用了催眠技术中的混乱技术,当你的意识被这些琳琅满目的信息词条吸引,一段时间后就会自然地进入混乱和一定的浅催眠状态。这个时候听到一句强烈或深沉地暗示“买它!”,你就很容易被诱导下单。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催眠场,广告只是一个例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和进行的催眠实例可比这个要多得多。我们每天都在催眠别人和接受催眠,甚至绝大多数的催眠都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的。
2、催眠你的世界
那么,既然催眠的力量这么强大?我们又应该怎么与它共处呢?我们怎样行动,能让当下的一切变得似乎可控呢?其实说起来也是很简单的,就是学会“扬长避短”,学会趋利避害,保全自己。但是这个也并非容易。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觉知。《孙子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假如能在催眠和影响的开始之前就对它有所觉察,当然是最好的,但是这个需要很多的经验、学习和积累,学会发现事物开始的端倪。而更容易实行的,其实是先进行接纳与抱持。因为在没有接触和实践之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经常是草率、推断和不全面的猜想,当然这些猜想有可能是正确的,但是正确率通常不高。当我们接纳和整理之后,会形成一个初步的判断,有些情况下这个初步的判断就够用,而有些时候需要进一步的学习研判和再次的实践探索,这样才能进入一个较佳的认知模式,做出合理地应对。在觉知之后,学会拒绝和中断也非常重要。人的精气、时间、力量都是有些的,学会随机应变和因地制宜才能更好的保全自己。
这里又想聊一下唐山打人事件的一些体会。苏轼的《留侯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被暴徒的情绪和冒犯激发,而要试图用同样的暴力手段去制止暴徒,是一种勇敢吗?只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不负责任和愚昧。在真正的苦难、爱与生命面前,情绪是不值一提的。不必为争一时之气而失半生之健全。所以学会中断、拒绝和放弃,不过分执着于情绪和眼前的框架,也是很好的一种应对方式。
我相信大家第一眼看到催眠世界这个标题的时候,一定会觉得非常玄乎,因为对于催眠这个词,不同人的理解真是大不相同。有人会觉得好奇,而有人甚至会觉得害怕和恐惧。其实我的想法是希望以一种更旁观和中正和整合的态度来看待这个世界。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催眠治疗这个领域。催眠治疗是在他人的协同下对自我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整合探索。旨在于寻找个体内在的再生资源,这份再生资源,就是每个人随机附赠的说明书。在这里也顺便打个广告,假如读者朋友有需要的话也可以跟我约时间做治疗,我们可以一起探索和寻找生命的链接与重塑。welcome!
五、结语--生生不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经过了几个篇章的叙述,我的文章也迎来了收尾与结语。发展有周期,生命有轮回。小在个体之内,我们不断与过去的自己道别,将不适合当下的念头抛进潜意识的幕后;不断接受新的事物与刺激,打破框架,形成新的链接来替换过去那些已经不适应当下的行为模式;不断形成和调整客体关系的模式,推陈出新,保持健康而充满生机的社会关系状态。大在寰宇之下,日月轮转,阴阳变化,五行更替,生命新生灭亡的过程永不停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时间的车轮总在时刻保持着运行的节律,也永远没有最后一班列车。生命不朽,生生不息。
在结语里,我还是想呼应一下开篇的那句话:“我的这篇文字,可能绝大部分是写给我自己看的。当然,我也希望我的文字可以对正在阅读它们的你有所裨益。”这篇文章只是基于我当下所知所行的思考凝练与总结,他一定是不完美的。但是我相信它也会同我们彼此的生命一样,在未来的几年、几十年中得到更多的充实、修正与完善。永远没有最后一班列车,止于至善的意思也即是永不止步。不要害怕未知的事物,未知意味着无限的可能与创造力,也有着它无比的吸引力,值得我们去不断思考与践行。
最后,我想感谢所有知道我名字的人,感谢我这篇文章的所有读者。感谢你们与我生命的交集,感谢你们给我的或多或少的启迪与关爱,这一切一切都让我时常能够感受到生命与爱的充实与丰满。我爱你们,也希望我们会有更多的交流与共同的成长。愿鸟有巢,愿鱼有渊,愿每个生命都能得到慈悲的抱持与爱。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