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开车接表弟来市区参加中考,问他考完暑假有什么打算。他排出一列书单,说要完成老师最后布置的作业。看着近百本的书录,我听后很感动。我分明知道,他是那种放荡不羁爱自由、摸鱼捕蝉到天黑的玩童,看着他绷嘴认真的样子,我好像看到一个情圣要出家,一个和尚要出轨。
中考不久,表弟的QQ签名由“帅不是我的错,因为有一种自恋叫作自知之明。”变成了“少数话,多做事,慎独。”我似乎看到一个豆蔻少女提前进入更年期,一个追风少年开始裹足不前。显然,那些书录开始奏效。不可否认,年少的时候看些书,让自己有限的人生在书中无限延伸,滋生一些感知世界的触角本是极好。但若硬要看些不是同一频道的书籍,把成人世界的厚黑学塞进少年时期的象牙塔,这无异于拔苗助长,邯郸学步,然并卵用。
这还只是问题的一部分,自己身边不乏上进的朋友,当然这种“上进”是分两种的,一种是那种疯狂购书回家然后与之老死不相往来的上进,一种是不分黑书白书全部囫囵吞枣的上进。前者是叶公好龙,有着附庸风雅的情怀,无可厚非,后者读书毫无章法不成体系,知识没有吸收还白白浪费时间,几近自虐。
看到这里,可能有看客口水飞来:读书不是多多益善吗?不是开卷有益么?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么……
等一等,在被口水淹死之前我能说两句么?我想说的是,人类文明几千年,光经典就浩如烟海,你再书山有路勤为径,照样还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是无涯哦,更何况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有效信息使收益最大化,成为当下人人关注的重点。
当然,文章如果只谈这些就太LOW了,我想谈的重点似乎有些消极,有违社会主义正能量的建设趋势,所以各位看客往下看之前,先喝碗鸡汤补补最好。
首先,我认为,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大量阅读。
这涉及到吸收能力的问题。小时候外婆有几分田地,乡下农民伯伯为多些收益,总会在田地到路基的土坡处种上作物,但因为有坡度,浇上的水没被作物吸收多少就匆匆流下,以至于坡上的作物明显比底下的矮上一截。有一次我在路边嬉耍,却惊奇的发现外婆种在坡上的玉米明显比邻家的高大,外婆告诉我,这是她对坡上玉米特殊关照的结果。原来由于外婆田地不大,使她有余力在幼苗正需水份的阶段,每隔几天就对它们进行专门的浇灌。
外婆说,一次性过量的浇灌,会把幼苗的根冲烂,最终淹死,但只是正常的浇灌一次,幼苗吸收不多,最终会变得孱弱。所以要隔几天浇一次,让它们吸收一点浇一点。
其实,人的禀性也如此(似乎一谈到人力所不能改变的事情就会负能量满满,总是没有鸡汤里的“我能我全行”的正能量带感)。有的人一目十行,内容还记得八九不离十,用时信手拈来,而有的人不善领悟,看一本书耗时耗神还过后就忘。前者海量海口,是那种有金刚钻揽瓷器活的人;而后者才是我担忧的一种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看书行行锱铢必较,沉溺于细节难得大局不说,还往往以不求甚解自慰,并变本加厉大量的阅读,钻在书中某个单一的逻辑里,意淫着外面庞大而复杂的世界。
这种人,就不适合大量阅读。
准确的说是不适合单一的大量阅读,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领悟。也就是古人常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让你平面的视野进行扩展,行万里路是让你把平面的视野拉开层次,避免拘泥于自己单一的平面世界。要像种在坡上的作物,吸收一点浇一点。不能急于求成大量阅读导致消化不良甚至走火入魔,也不能过于懒惰,把书束之高阁从此天涯两路。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承受范围内把书消化,以此为前提再注意量的积累。
但现实中,许多人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只是一味追求量的快感,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二点,为什么我们会那么盲目地追求大量阅读?
抬头看看我们的现实世界,抛开传统教育系统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地长期鞭策,处在信息丰腴的时代,网络媒体、大街条幅等等宣传遍布,我们睁眼“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闭眼“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张嘴“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闭嘴“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匆地阅读一本书”,这样的警示名言充斥着我们的瞳孔,书对每个人的作用被无限放大,好像拿着一本书你就羽化而登仙,摸下书皮你就诗书气自华了。
书是好东西,但不要被神话。
现实的夸大和简化,把读书跟读书的结果简单地搭上了因果关系,而且只让人看到读书好的结果,却忽略了读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导致一些人一开始看书就带着极强的功利心,想着看多少多少书后自己就会升职加薪CEO,生出个三头六臂来。
你细心就会发现,那些名言的语出者大多都是天然的噬书如命,从小如此一路走来,不说天赋异禀,至少是兴趣盎然,光这两个前提就已把众人甩开几条街,他们说几句读书益处确是肺腑之言,但被整个社会借来无限放大,似乎就有不妥,因此这就又回到了你喜欢苹果却给喜欢香蕉的人一车苹果的问题了。你拿着他们的名句名言当令箭,硬着头皮啃了许多书,得到的乐趣却远不及看完后啪嚓一张照片发到朋友圈的虚荣感,就这样,你牺牲了自己的时间迎合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却所获不多。
信息获取多元化,导致不同层次不同经历的人能够交错的获取不同的信息,这就导致了适不适合的问题,大神自己的经验套在你身上,很有可能因自己功力不够而血流七窍,因此不要再说自己读了多少多少书却没见收获,先审查下装在自己大脑的思想是不是跟自己的能力相匹配,要知道,电脑硬件不行,软件太高级是会让系统崩溃的哦。
最后,不管我们是以兴趣为导向还是以问题为导向来选择读书,最重要的是要适合自己,有多大力气出多大力,有多大容量盛多大货,量力而行。
日积月累,像那些长在坡上的幼苗一样,耐心浇灌,让你读的那些书为自己所吸收,而不仅仅是读了大量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