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公平,在这世间上恐怕只有时间了,因为无论男女老少,贫穷富贵,抑或是美丽丑陋,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你而少一分,也不会因为他而多一秒。然而相同的时间,却被我们活成了不同的样子。
说实话,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自律性比较强的人,想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去做,上学期间放假时,我都会给自己安排一系列的事情,拿许多的东西回家,可是结果你们应该都知道的,基本上是怎么拿回去的,再怎么拿回来,因为落了灰尘反而更沉了。周末也并不想放过,因为我是一个不允许自己落后甚至停滞不前的人,所以无限地计划,不停止地前进,可结果却差强人意。不是我不想做,也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当我列了太多的计划之后,不知道从哪入手,应该做什么了,那种压迫感让我感到恐惧与无助,慢慢地也丢失了自己的那份自信。
去年俱乐部的小伙伴们组织了一个时间管理小组,我也加入了,但由于当时还在老家,所以每天只是看着大家的努力,也无法参与线下活动或是互动,因此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当初说的时间管理书籍《善用时间》我也下载了,可一直都停留在了第一页,我似乎一直在找一个合适的时间或地点看它,最终第一页保持了半年多。说来可笑,就那么几页书我,又不是相亲我干嘛要等到天时地利人和时才看呢?端午节前我终于赶上了第二批时间管理小组的末班车,等了快1年了,一切来得太不容易了,我很珍惜这样一个机会,这样一个可以和小伙伴共同进步的机会,一个可以改变思维的机会,甚至是一个可以解放自己的机会。于是,端午节三天假期我就将《善用时间》这本书读完了。
这本书让我反思了很多,在研究生期间,我拼命做实验读文献,反正就是每天从早到晚,自己不会没有事情做,包括周末。因此,在实验室有一个外号叫“小刘忙”。而书中叶老师说“忙”等于心死。左边竖心旁贯穿了人的当下到未来的方向,右边的“亡”,表示人的这个核心死掉了。是啊,心死了。反思我之前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俱乐部,志愿者,沙龙,户外等等,一周七天,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关键是还不知道累,感觉不到累,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疲乏,这难道不是死掉了吗?其实曾经我是害怕面对自己的,不敢与自己相处,所以我用忙碌的生活来自我麻痹,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我内心的那份自责与无助。如何过一天,就是如何过一生。谁又想过一个只有忙碌没有爱的生活呢?所以我开始慢慢地学着过好每一天,每天都活在自己的愿景当中,把每天24小时,过成48小时的样子。
我感触最大的第二个观点就是,把一切事情赶出大脑,大脑是CPU,不是移动硬盘。我是一个很细致的人,想法也不少,但一切我都放在了脑子里,所以很多时候,想法就不易而非了,后来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因为早已经超载了。我很细致,但同时也很敏感,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该不该做,这样做好不好,别人会不会有什么想法,所以总在利用大脑的脑细胞去做那些根本就不重要的事情,然后筋疲力尽到再没有精力去做那些重要的事情了。我将大脑当成是一个移动硬盘,还不加整理。所以压力感特别大,有时只想放飞自己,不去面对,这样才会有片刻的宁静。可东西始终还在,所以压力如影随形。东西积累的越多越无从着手。表面看起来乐观开朗,有活力,可我害怕独处时的压力,让我倍感自责与无助。
打动我的第三个观点就是,人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通常都会觉得人这一辈子不容易,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想吃点啥就吃点啥吧,不要在这世间白走一遭。可真的是这样吗?漫无目的,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真的会自由吗?真的会开心吗?我记得奇葩说有一期是类似的辩题,当你随心所欲的同时,内心是有着一份牵绊你的墙,人与生俱来会有份成就感,当你丧失了那份成就感的同时,你也失去了对自己的信任,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甚至失去了对自己的喜爱。你会变得越来越不自由,越来越拘束,因为漫无目的,可为了生活,有些事情又非做不可,你只有带着情绪,加班加点地去完成,而如果这一切都可以有计划一点点地去做,难道不是更自由吗?向往自由是人人所需,有的人是无所顾忌,随心所欲,而有的人是自律地去做事,你更喜欢哪一种?反正我更喜欢自律的生活,因为那样你才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而不是让生活控制着你,只有我们自己拥有那份主动权,人生才会更加地自由。
书中最后叶老师说:“人的一生每一种状态的结束,都意味着另一种状态的开始。”是啊,生命只要不结束,一切都只是开始,只是处于不同阶段而已。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列车停止的那一刻就是人生终结的那一刻,其余时间都是在路上。
加入时间小组的这三天里,我每天都充满着期待,因为我正在寻找我的时间密码,我找到了自己的密码就可以更加自由的生活,就可以拿回我生活的主动权,而不被生活所掌控。期待毕业那一刻重新开启新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