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篇1.12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的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的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至,也是不可行的。”
亮言:
孔子一生非常重视“礼”,为什么?
因为他的偶像周公制礼作乐,让天下人和天下事都有规矩所循,国家按照周礼可以自然的运行,个人践行周礼,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职分,从此天下天平。
但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已经礼坏乐崩,战火纷飞。孔子想如果可以恢复“周礼”,那不就可以重归天下太平了吗?孔子想的容易,但做起来太难了。因为周公有制礼作乐的背景和条件,孔子没有。
后来让天下重归太平的不是儒家,而是法家,秦始皇用李斯、韩非的思想,最终完成大一统,这太平是打出来的。
其实在孔子之前已经有法家的思想出现了,那个人就是管仲。管仲也很了不起,孔子也承认他,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本领,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可能已经是“披发左祍”的野蛮人了。
但孔子评价:“管仲之器小哉”,管仲虽然是很厉害,但他做的还不够尽善尽美。他帮助齐桓公奠定了霸主地位,但他没有移风易俗的教化,让国家及人民走上文明的道路。
有子在这里延续孔子的思想,进一步说明“礼”的作用。
礼的作用,是以人事都能达到很和谐的状态。古代的圣王,他们的功业做的很完美,都是因为最后做到了“礼”。无论事情的大小,都以最后能达到“礼”来作为标准。
我们知道周公吐哺,周公摄政的时候,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多么贤明呀~
我们还知道周公制定了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礼乐制,这是把伦理与政治完美结合在一起。这些“礼”都为以后周朝的发展打下了根本的基础。
当然什么事情都有例外,你按照“礼”去做事,有时很顺利,有时就不顺利,因为总会有不遵守“礼”的人,比如:你讲嫡长子做天子继承人,那非嫡长子的人就难以买账了。因为“礼”毕竟也是人制造出来的,“礼”也没有办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或者欲望。
周公旦也经历过“不礼”的事。周武王灭商后不久就去世了,留下了年幼的周成王,因为周成王太小,于是让周公辅政。但他的三个兄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就不满了,于是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如果周公还用“礼”来处理,那周公就变成宋襄公了。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
所以我们能看到,“礼”不是一个固定的道理,他是变动的道理。你该用“礼”的时候,就用“礼”,不该用“礼”的时候就不要守着“礼”不放。
那“礼”的边界在哪里?怎么做才符合“礼”?什么情况就不要用“礼”了呢?这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摸索,具体还要看经验。
在这里有子说,“礼”的目的是为了“和”,凡事你先按照“礼”的方法去做,如果发现不能再用“礼”了,那就不要再强行的使用了。“礼”也要适当的节制!因为人与人的背景不同,立场不同,他考虑的事情就是不一样,而人与人之间也难免会有摩擦和竞争,但有“礼”就会有相对的约束,就会有一种互动的模式,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做到“和而不同”。
其实,人与人最多也只能“和而不同”,你尊重我,我尊重你,大家一起相信相同的部分大于不同的部分,那就可以了!如果追求“同而和”,那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