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很棒!经典确实令人回味,比如四大名著,比如一首诗的意象镌刻,常徜徉于人们心田。在我与别人分享时总能带出一些感染力,积极的、抚慰人心的……
“一本书的回味…会在另一本书里体现出来…”这种比较,和恋爱相似。同时我也感到经典是比较出来的。
看了你说的,我好像要说很多。因为这让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红楼梦在初中部编课本中有节选,被列为选读(不考)部分,不考代表着没人愿意看,那时我们学习好像很忙,忙着考试,忙着听课,有时都没有课后休息时间,匆忙紧张之后是厌恶,是清空自己书包……在我了解到的人当中没有人看全一本四大名著的,因为没有时间,没有心情,都在忙,都在赚钱。
细读红楼梦是因为有人细读红楼梦,而且是我喜欢的美学老师讲的,读后感到丰盈,在之后遇到的事情上,都能回忆到其中情节,让我一次次地避免了灾祸,和做了一些周围反对,现在庆幸的选择。仅管书架上的下册还很干净。
我想说说我在图书馆看书的体验,因为休息时间大老远跑来的时间很宝贵。我会从书架上捧几本书,挨个儿翻一下,挑喜欢的就看起来。有的几本书里都没有我特别想看的,就捧回去再拿一摞书,管理员看到时责备几句,留下需要看的两本。这样的审视,我觉得是在嗅营养,自己当时需要的营养。我来不及细细评论放回去的书哪里不好,挑到很有营养的书,就沉浸看起来。
我今年买了一些廉价的所谓“烂书”,有的还没有看,翻了一下,觉得还不错,对陌生领域,可以有领路作用,如果说看经典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那为了进入某个领域之前看一些“烂书”又何妨?因为很多不懂,才需要多接触,接触到不好的,在面对好的时才能有恰当的态度。如果不好的依然在,就有存在的必要,不然一本书大费周章地出版是干嘛的?
一些不好的译本往往价格低,还有字数一样的系列书,网上好多人说不好,我遇上时价格很低,比如我买的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名家编译委员会译的,买了其中六本凡尔纳的,每本250页左右,一共算下来到手六块钱都没有。我看了下有一定可读性,结合其他版本的电子书看,可以做比较阅读,做笔记,感到比直接购买昂贵的书来得更具体验价值。
没人愿意读烂书,那为什么会有怨言呢?就是买错书。不符合期待,大体就是负评的唯一主题。有的书和经典的畅销书同名,很多评论说买错,比如“非暴力沟通”。选书会选错,是因为读书的态度不对。没有为读一本书负责。
就像找对象一样,找错能怪谁呢?如果慎重、有足够时间考察,而不是相信从别人口里得出的经验,哪会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