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读过的内容密度比较大的一本书,极容易走神,且稍不留神就不知所云,但走进文字间的思想,又常常大快朵颐。
“什么是哲学的快乐?我过去也常说,就是那种因看清楚所有观念如何关联而来的兴奋。可如今我会说,它是看见其他人以各自的方式看清楚所有观念如何关联而眼睛发亮时,我感到的那种兴奋。”
我原来也是如前者所想,那是一种能力,很高超的能力,一直很羡慕拥有那种能力的人。后者则说的是能共情的理解各哲学流派思想的智慧,为之感动,同时也会让自己不再局限且变得丰富。貌似前者是目的,后者是过程,但如果把后者当作一种结果,那必将是超越前者的更高的境界。
“绝大多数哲学家是作为叛逆者,为了寻求一种深刻的自由而进入哲学领域的。但讽刺的是,我们现在却打着专业化和学科完整的旗号,成了自我强加的权威主义的囚徒。自由的思想和野性的观念已经变得不合时宜;成为一个哲学家必须遵守纪律。……恰如某位一流的哲学从业者曾权威十足的说过的那样,哲学有逻辑学和科学哲学就够了。随着对什么是哲学的盖棺定论,自由、想象、通俗易懂,尤其是敏感,也就被抛掷一边了。”
这段文字解说的就是上段文字中“前者”所表现的那种人。哲学因此而变得干瘪无趣。走到极端的哲学家就是全盘的否定,似乎所有的哲学家都错了,哲学没有答案。这似乎成了哲学的最高境界。这本身喻示着哲学的死亡。
“哲学不是论证,而是分辨、沉思和视野。如果哲学是丰盈和充实的,那是因为生活本身是丰盈和充实的。哲学关涉的是生活。但哲学毕竟不是生活,只是借生活为己用而已。当然,哲学也不是生活展现其血肉的骨架,就好像哲学是基础,其余一切皆血肉。哲学不可以完全是一种单向度的推理,但是,即使在最充实处,哲学仍无可争辩的是干瘪的,哪怕它不是逻辑的。因为无论有没有哲学,草地依旧焕发着浓浓的绿意。”
简单说,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哲学即生活。这样哲学才不至于变成高高在上(多半是自诩)的干瘪学问,而是与生活同样具有生机勃勃生命力的学问。这样说来,哲学的走向就是存在主义的。把自己置身于生活的场中,过一种激情的生活。
“我们要提倡酒神式生命情调的正当性,它体现在能量、热情、魅力甚至迷狂这些动态而非静态的隐喻、观念中。这也是荷马、拜伦所倡议的充满爱欲的生活概念,这种生活或许有时因为绝望和忧世而难以承受,但也会因为快乐和勃勃生机而振奋。……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可能不只是许多哲学家和当代道德权威敦促我们的那样,成为好相处的邻居、受人尊敬的公民、有责任心的同事以及有爱却毫无生气的人。”
要过激情的存在主义的生活,那尼采必然会成为人生导师:
“什么是善?凡是增强我们人类权力感,增强我们人类的权力意志以及权力本身的东西,都是善。什么是恶?凡是源于虚弱的东西都是恶。什么是幸福?幸福不过是那种意识到权力在增长,意识到反抗被克服的感觉。幸福不是心满意足,而更多的权力;不是和平本身,而是战斗;不是德性而是能干。”
这几句话集中的表明了尼采所推崇的人生,追求权力和才干。当然这种权力不是政治概念,不是对他人的控制,而是指向人的力量与创造,落实到人则是艺术家,诗人和哲学家。他们充满激情的活着,不乏理性,具有很强的创造力。
激情是情感的一种形式,情感本身常被理解为是非理性的,其实理性与情感的二分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就相当于物质和精神的二分。
“尽管理性是激情的奴隶还是相反这一问题确实重要,但在我看来,根本问题在于理性与激情之间的有害的虚假对立,仿佛两者分别占据了人类生存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源自人类心灵的两种互不相干的能力。激情的生活不是毫无理性的生活,不是没有理由或者反对理由的生活。激情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合理性并不独立于激情,它也不是情感围绕着找到自己恰当位置的逻辑结构。”
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我认为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力比多”。一个人无论外表多么平静,但内在的力比多推动着他不断的向外扩展着。情感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动力,同时还包含一定的过程,即通过感觉、思考等而以相对稳定的情绪表现出来。情感以及一时的情绪,都代表着内在的某种力量,或者是某种提示,这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引领。人的理性是一种清晰的思考(外在的),而情感是一种隐性的思考(内在的),理性与情感并行不悖。这就要求人不能只关注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尤其审视情感背后的原理,这就是反思和省察。太阳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是人的两个部分,需要整合在一起,这才是完整的人生。
当兼顾情感和理性,在这两种力量的推动下积极的在世界中前行,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生存方式。有了这种意识,就能体会到哲学的快乐。当然,此时可以扔掉哲学这个词语,改成“这就是存在的快乐”,不,这样还是有学究气,干脆就说“这就是活着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