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一位学生家长视频谈,互相了解下。
她的女儿Selina三年级,已经在接受《新概念英语》的家教辅导,联系我是为了提高下她的口语表达能力。她似乎对女儿新概念英语的学习辅导很满意,也蛮自豪她为女儿选的是更注重语法的这套教材,而不是趣味性更强、语法结构较不明显的剑桥英语系列教材。
在和selina用英语交谈的过程,我问了她一些基本的问题,来评估她的口语表达水平。除了“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这两个最最基本的问题外,其他的她都既听不大懂,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例如“ where do you live? 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What sport do you like? What do you enjoy doing?” 这些最关系到个人兴趣爱好的问题,她听不懂,而她妈妈比她更急,在女儿还在思考的时候就急躁地指导、催促、责备,这让我听了很震惊,也很难受,因为她这样过度介入和指责,其实真的对孩子学习外语毫无帮助,只有害处。她当然不是第一个我接触的会这样介入的家长,我的学生M的妈妈一开始也是这样,似乎她们觉得女儿“应该”能听懂,“应该”要表现得很好才可以的,她们比孩子着急得多。只是这位妈妈真的是介入程度最大的,简直就不让selina有独自思考和回忆所学的时间,就逼着她非得回答,在旁翻译、催促、教导怎么回答,好像女儿的表现直接体现她身为妈妈的成功与否。我让她不用介入,因为如果孩子听不懂,我会换个说法,换个问题,不是非要回答每个问题不可的,这个过程不是为了评分她女儿优秀不优秀,而是为了真实地评估她先阶段的英语应用能力水平。
我问完问题,大概知道她的英语应用能力水平了,真的是还在基础的水平。我想知道她学了30多节课的新概念英语,究竟教了她什么?我就让她问我一些问题。她左思右想也没能问出来,我就用中文提示了她可以问我的年龄啊、居住地啊、兴趣爱好等等,她成功地问了我的年龄,还有在学校学到的“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然后她思考了一会,蹦出一句“Your living room is tidy” ,我吃了一惊,这是哪里来的?第一,这句话不是个问题;第二,她根本没看到我的living room,她怎么会有这样的句子出来?后来我才明白,这是她在新概念英语辅导上要求被背的内容,她就只有这些死记硬背的和语境毫无关系的句子储蓄了。我还不死心,想着她或许知道得更多,能说更多。于是我让她把所有知道的、能说的句子都说出来。她就说了几句学校重复学的,然后就背了一段新概念英语的短文。
于是我就明白了。她所知道的学习英文的方法就是背,这是她那位辅导老师要求的。她背了这些“ open the window, air the room, sweep the floor”, 是好的短语句子,但是却不是她能用来表达和交流的句子。她没法把背下的句子和现实交流联系起来,因此她无法用起这些句子。这让我觉得很难过。为什么这一代的孩子还没能接触更有效、更具趣味的学习外语的模式和方法?为什么还是重复我们那一代的死板的与现实脱离的办法呢?因为孩子的父母都是我们那一代教育过来的吗?所以她们所知道的也就只有这种办法?
这种局限性我能理解,但是家长的固执己见、坚信自己认同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反而不愿意尝试接受过专业的外语老师所提倡的方法呢?如果孩子用她们所认为好的方法学了这些年,效果也不明显,学得也痛苦,那么是不是该反省一下这个方法的有效性?是不是应该去尝试一下其他老师建议的不同的教学方式呢?
和selina讲完后,我就和她妈妈聊。当她妈妈知道我教授的口语课程是需要用到一套剑桥的故事教材时,她就说,selina现在已经接受了另外一套系统(新概念英语),恐怕不合适再学另一套系统;她说她以为我的口语课就是多和她说,多锻炼就行了。我听了,真是无语,这真的是对外语习得过程没有专业研究的外行人的普遍见解。
第一点,我跟她解释,selina的外语表达水平远没到conversational的程度,连最基本的问题她都听不懂也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来回答,她需要的不是被扔到一个英语语境强迫去听去说,而是需要学到怎么说、说什么的具体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老师指引着她去利用刚学过的的知识点来表达自己,这样才能让她逐渐进步,把学到的死知识灵活应用起来从而真正成为记忆库里的知识,随时可调动起来去表达。这才是孩子学习外语的最有效方法,是为了表达自我而去学,因此学得有趣味、主动性强,而且不会因为突然被抛到不熟悉的词汇和句型而充满沮丧和无助感。
国内有些家长似乎对口语的提高有个认知误区,以为不管孩子水平如何,只要和老师多说,特别是外教,就肯定能提高口语。这真的是让我哭笑不得。孩子的水平如果低,外教不懂中文,那两人的一对一课就是鸡同鸭讲,就是尴尬。之前有个家长已经经历过了,英孚的外教一对一,但是大部分两人就是尬在那里,谁讲的对方都听不懂。这样的强迫“语言渗透语境”,在25分钟一节课的program里是没用的,只会让孩子对说英文更抗拒而已,因为孩子在这个尴尬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的是无助感甚至羞愧感,这怎么能让孩子爱上英语学习?
第二点,她认为selina已经学了一套“系统”教材,所以不该再学另外的“系统”教材。我也是无语。外语学习的不同教材不一定是一套套完全不同的系统,只是有不同的侧重点而已。学两套侧重点不同的教材,不会变得重复,只会互相辅助、补缺,让孩子学得更全面。即使是部分词汇重复,这也是学习词汇最好的方法—recycle,不断重复出现相同的词汇、句型,这会让孩子不用花大力气去死记硬背而又能牢固积累词汇的好方法。如果新概念英语注重语法和大量词汇积累,那么剑桥的这套故事书教材就是注重口语表达、结合现实有趣味、注重语言应用能力,这不是正好相辅相成吗?难道让孩子花大力气背了那些新概念的短文后就能表达了吗?她难道没有看到她女儿在这次英语交谈中所表现出来的严重不足吗?
可惜,要改变一个大人的想法和意见,是难于登天的。特别是她们认为她们作为买家,是更具优势的。她们不会去反思自己对这个专业的了解是否能够如此坚硬地支撑她们的看法,她们就会根据自己的看法和喜好来选择老师。
我很想跟她说,以你女儿现在的水平,还是先打稳基础,把外语的表达能力提上来,再去学新概念英语,这样效果会比现在好几倍的。不要好高骛远,万丈高楼平地起,先把地基打好,不然记了再多词汇语法也随时倒塌。但是我没有这样说,我从她说话的语气已经知道她坚持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意见,不会多加思考和考虑的。我也不觉得很可惜,但是我觉得很悲伤,因为孩子要被迫这样地去学英语,无法体会到学习和应用一门外语的乐趣和成就,她估计很快就会对学习英语产生抵触情绪的了,因为她现在已经表达了有时不想学的情绪了。
为什么家长都认为学习外语必须是枯燥的、辛苦的,也必须要熬下来的呢?为何她们不放下自己的成见、自视甚高的意见,去尝试一下其他的方式呢?我怎么也无法理解这样因为自己懂一点英语就自以为很懂如何学英语的家长们的固执己见。我只是为那些孩子们觉得难过,她们其实可以更快乐地学习的啊,不仅仅是背单词背书的啊。每当这时候,我就觉得深深的无力感,也怪自己没法更好地让家长看到另一种教学模式的好处,无法说服他们,无法让他们尝试。
有时我真的很喜欢那个孩子,很想把她们从那个深渊里救出来,这个念头比我能多接一个学生强太多了。我是真心心疼那些孩子,天真快乐,却慢慢地被压抑、被强迫。哎,真是无奈得很。
这或许就是身为教育者会经常感到深深的无助感吧,无论自己怎样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学习效果着想,但自己毕竟不是孩子的父母,无法为孩子做决定,自己无法让父母转变观念,只能看着孩子的灵性慢慢被摧残、被磨平自己的棱角和特性、被逼被迫被赶着学习、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