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头条上看到这么一个问题: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最大的谎言吗?”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
“这句话并不是谎言,只不过用错了对象。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将来往死里折腾孩子,而是现在往死里折腾自己,因为孩子的起跑线就是你。”
是啊,真正的起跑线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双减”落地后,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意味着真正“拼爹”的时代到了,孩子之间的差距将从家庭拉开。
《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教育好孩子,不只是老师的事,更是父母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
作为家长,我们始终要明白,不管教育政策如何变化,家长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可是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该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呢?《从出生到独立:写给父母的养育心理学》这本书中,解答了很多父母实际养儿育女过程中的困惑,被称为“焦虑时代的安心养育指南”。
《从出生到独立》一书中,以家庭生命的六个周期为视角,从孩子出生建立安全感,到培养好习惯,到处理青春期逆反,再到离家阶段的困难,逐一解析,并指出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指导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为健康、独立、自信、快乐的人。
这本书由业内多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共同撰写,他们贡献了多个临床案例,这些案例由专家们剖析原因后,给出了专业的建议,为父母的角色、任务、困难情境提供了悉心指导,对于父母或准父母来说,都能从中找到适宜的养育策略。
一、不是“三十而立”,而是“三岁而立”。
孩子的成长有三个关键期:第一个是三岁前后,第二个是九岁前后,第三个是13岁前后。如果孩子在这三个成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那么在他以后的成长道路将会十分坎坷。
三岁前后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知识和能力都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社交和情感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互动伙伴,是孩子最直接的指导者,也是孩子成长的促进者。父母必须在这几个方面不能偷懒,必须要付出必要的精力才能保证孩子走上健康成长的轨道。
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成长得更快,有些东西再不管,就真的管不了了。在孩子最需要教育的时候,不要疏于陪伴,不要给孩子的未来埋下隐患。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可见家庭的影响对童年性格的塑造尤为重要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为子女在童年时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其更好的成长。
二、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九月开学第一天,一张照片刷遍了朋友圈,在某个幼儿园的围墙外,一群家长们有的爬上围墙栏杆,有的使劲压低身子往下看。平常光鲜亮丽的上班族、老板们,不顾威严和礼仪,要么伸脖踮脚要么撅屁股,只是为了看看自家娃在学校的表现。这画面因为违和而显得有些搞笑,但笑过之后却让人觉得心酸。
每到开学季,许多父母就开始各种慌了,从觉得自己该做什么,到张望别人做什么,到后悔自己做得太少、开始得太晚,不管做了多少,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孩子的教育任重而道远,父母们应该牢记三个“不要”:
不要放任不管,要适当地深入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
不要过分干预,要给予孩子充足的空间。
不要三心二意,要给孩子用心、尊重、耐心和共同成长的陪伴。
除了牢记“三不要”,父母应该帮助和引导孩子养成六个好习惯:
吃喝拉撒睡的好习惯。
善待他人的好习惯。
情绪管理的好习惯。
适宜行为的好习惯。
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自己管理学习的好习惯。
三、优秀的孩子,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再好的学校,也比不上家里的书房,再好的老师,也比不上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孩子就能从父母身上汲取源源不断的成长能量。
所谓身教是指以自己的行为或者实践来让他人获得教育,或是以自己的德行和情操去教育他人,而言传则是指单纯的用语言来教导别人知识。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一位父亲向心理咨询师诉苦,孩子不爱学习,整天玩游戏看电视刷手机,骂也骂多了,打也打多了,孩子就是改不了这些毛病。
咨询师问他:“你经常打游戏刷手机吗?”
这位父亲一听,立刻脸红了。
因为他自己一回到家,没事就拿手机一回家就打游戏,家务活也不干,孩子也不关心,平日就是个甩手掌柜,细细一想,儿子那些行为不就是模仿的自己么?
许多父母抱怨着孩子这个习惯不好,那个行为不礼貌,却没有发现孩子的行为恰恰就是自身的投影,自己天天玩游戏却勒令孩子去看书,这样的管教会有说服力吗?
郑渊洁说:“你是什么人,你的孩子就是什么人。”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他们的行为性格就是是父母言行秉性的投影,父母是怎样的,孩子就会学成怎样。
优秀的品质不像金钱一样有具体的形态能赠送,它只能靠父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通过生活里的一点一滴,潜移默化中教给孩子,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去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不辜负我们的美好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