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午后,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了《驴得水》这部电影,真的是安安静静,因为整个影院总共只有四个人。在这样一种安静的环境里,除了笑声,你还能更清楚得听到自己心中哽咽的声音。在去观影之前,看到《驴得水》的宣传海报是喜剧的定位,当然还有那句故意发人深省的宣传标语——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于是乎,对它的想像,应该就是一部喜剧片,无非再多加一些催人泪下的剧情,好应了那句宣传语,大概就是类似《夏洛特烦恼》那样,竭力把观众逗笑,再来个反转让你哭的眼泪鼻涕一大把,告诉你“要珍惜眼前人”这种类似的道理。但是,真正看过之后,却无法做到“笑一笑,哭一哭,看完该干嘛干嘛”的洒脱,它会使你陷入一种无力感,迫使你不得不去思考一些什么。
故事中的人物不多,两只手就能掰扯得清。’女性人物很少,但较之男性角色更让人舒服一些,他们每个人都多少带有一些污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这也倒无可厚非,于是这样一群人聚到了一起,办起了教育事业。说不清是为了心中的理想,还是为了逃离。
孙佳,一个一腔正义的少女,在三观被毁之后,果断出走。有人说,这个小姑娘我不喜欢,要是她乖乖听他爹的话,也许就能蒙混过关,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悲剧发生了。拜托,别把自己代入人家小姑娘的角色里好吗?答应我!这只是你的价值观,你觉得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做大事不拘小节”,可以适当蒙混过关,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应该和你一样,可以放弃原则,打破底线啊!QAQ
铜匠媳妇,一个粗野女人的形象(把自己化成那样,演员也是牺牲的够大),不讨人喜但绝不至于让人讨厌。要不是她突然出现在婚礼大闹一场,估计观众都很难接受那样的结果。用导演周申的话来说就是“虽然她没知识,粗陋不堪,但社会的公正正义就是这类人争取来的。如果她不出现,那场婚礼,观众是不能接受的,但铜匠媳妇出现了。她一上来,特派员也不好使,枪也不好使,一切都不好使,我就是要跟你打得天翻地覆。为什么?因为你们突破了我的底线:我的男人怎么就被你们鼓捣得上了别人的床,成了别人的新郎官?”对于她的出现,我们是渴望的,对于她的行为,是大快人心的。
张一曼,众人口中的“荡妇”,但却是整部电影最讨喜的角色。一个长得不算惊艳的女人,但她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间都透着满满的风情,一种让人着迷的魅力。永远穿着一袭旗袍,走路永远都是昂首挺胸。有三个场景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是当裴魁山向她表白的时候,她把蒜皮当雪花撒向空中,迟疑了一秒之后,她问:“昆明有雪吗?”;
另一个,是她说的那句“让我睡服他。”这个一语双关来的真是猝不及防啊,不看字幕,很多小朋友都以为她真的要去说服铜匠了呢(我能说我也是这么以为的么,h~);第三个场景,是她手捧鲜花坐在教堂的后排,其实比任何人都更憧憬和向往这样的神圣。所以,我只看到了一个纯粹、善良、率真的女性。
她有一句话很让人感动:我就是想活得自在点。所以,她去了三民小学,她祈愿在这里可以无拘无束的生活,没有人受伤害,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当镜头聚焦到她在混乱的婚礼现场捡到一把枪时,这个女人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个满头疮痍,将近被逼疯的女人拿到那把枪时,我并没有过多的对她的担心,反而有一种放心,心想:也许这算是最好的结局了吧。
校长,一个把“行大事者,不拘小节”挂在嘴边的,一心一意追求教育理想的人。他看似忍辱负重,一切为了崇高的教育事业,不得而为之,但这样的人却也属于恶人的范畴,他的恶包裹在伪善的皮囊下:正是他故意给张一曼睡服铜匠创造了机会,后来又求着张一曼独自一人去面对铜匠老婆;是他亲手剪了张一曼的长发;是他给女儿下跪,用道德绑架来挽救自己的乌纱帽。即使他的表现让我们觉得他也于心不忍,他不得不这么去做,其实这种人最可恶,你特么明知道这不对,还继续纵容事态发展,最后直到彻底失去控制,还把女儿给卖了!哦对了,我觉得就算他没被绑在山洞里,也会默认女儿嫁给铜匠的。
周铁男,用特派员的话来说就是有着“典型的知识分子脾气”的一类人。但是这样的脾气一枪就给崩没了。其实周铁男的改变是最让我难过的,你也无法去责备他什么,他只是害怕难道也有错么?
从一开始他对张一曼的维护,斥责裴魁山,挑战特派员,到后来眼睁睁看张一曼被强奸而不敢出声,对裴魁山包括所有之前他看不惯的行为的默认,到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喜欢的人和自己最看不起的铜匠结婚而无动于衷,甚至请求她配合。
为什么“知识分子”得脾气沦落如此?因为他说“我不是怂,我没有办法!他们有枪啊!”是啊,他们有枪。
铜匠,读了书的人渣,比文盲还可怕。一开始的铜匠虽然无知,但却也算是一个无公害的好人,是稀里糊涂得被那群所谓的知识分子拉进这场悲剧的。而他的转变是源于张一曼对他的“不领情”,张一曼睡了他,他动情了,他亦以为自己可以做那个“拯救”张一曼的英雄,但是当他知道这一切只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之后,于是,他的恶开始滋生,露出张牙舞爪的一面。
裴魁山,一个因爱生恨的男人,狭隘、自私、贪婪、势力、虚伪,这些人性的丑陋在他身上显露无遗,没有任何遮掩的。一句“凭什么用你的道德标准来绑架我的利益?!”让我无力反驳。一开始的裴魁山,他也是一心一意的追求张一曼,一心一意想要给她幸福,即使告白被拒绝也带着笑。
他自信自己能得到张一曼的爱。他的转变是从知道校长和周铁男默认张一曼去睡服铜匠开始的,他恨他们不告诉他,他也很张一曼的“背叛”。但这个时候的他还没有表现的那么明显,真正的毫无掩饰,彻底爆发是从他穿着那一身貂皮大衣开始的(那可是夏天啊),于是,当铜匠要求骂张一曼的时候,他自告奋勇,用尽了一切所有恶毒的语言。
得不到的就毁灭,因爱生恨的阴暗面在裴魁山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据导演周申说,影片在北京上映火了之后,演出商把它拿到二线城市去演,也很火;后来他又拿到三线城市去演,底下观众有嗑瓜子的,带小孩的,但照样有反响。我很高兴能有这么多的人和我一样喜欢这部片子,但是不是说这部片子就没有缺点了,所有人都会欣赏它,这不可能。比如很多人认为它:从骨子里透着话剧的夸张,少了电影的含蓄。我觉得,这并不能影响它成为一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好电影,不管他什么形式,只要能把观众逗笑了或者哭了,并能让你在看完之后还能在你心里留下一点东西,这就是好电影啊。就像有句话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趣味不同,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太过于苛求,所谓“众口难调”就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