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就是这样。“百无一用是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肩无抗柴之骨”。每次听到《倩女幽魂》的音乐,脑海里总能浮现白面书生宁采臣的形象---背着箱笼、粗布麻衣、一副人不知而不愠的样子。
恰逢路过郭北镇的他,看到乞丐甚觉怜悯,蹲下给银两时的不舍和怜悯之意,而又得知是假冒乞丐时的惊诧和无可奈何;向店家讨白水喝时的羞怯和不好意思;被髯须大汉揪住衣领怒骂时的惊愕和无辜的表情都让我忍俊不禁。“请问?失礼了,打扰了,也好,也好,不不不”是他的常用语,三句对不起感觉不足以表达歉意,专程跑回来鞠深躬以谢罪,难怪女鬼小倩感叹“世上竟还有这样的傻瓜”后爱上他。
他书生意气浓,没有意气风发、挥斥方遒,虽常被叫做呆子、臭书生,但心底善良、意志坚定,有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喜欢上小倩,明知无能、无力与黑山老妖对抗也要奋力一搏;明知小倩是妖,只为好妖的公理也要孤闯黑山界;乱世颠簸,经历生死,却依然认定好好读书就会是好官,收拾书箱坚定地走向他的目标---考取功名救济天下。这大概就是书生与生俱来的引力吧。
想当年,诗佛王维历经“安史之乱”,牢狱之灾后隐居终南山,从此“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足以体现文人的孤傲、清高与无奈吧。翰林大学士苏轼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被贬黄州,酒醉,被地痞欺负,才子竟发出“自喜渐不为人知”感慨,这也该是读书人精神蜕变的艰难过程吧。学者钱钟书因《围城》享誉海内外时,拒绝新闻界的采访时,说出“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好吃就行了,何必要看生蛋的鸡是什么模样”应该也是书生气十足,唯恐深受名利之苦吧。
“书生”一词国语辞典的解释是“读书人;不通世务的迂儒”,同义词“文人,雅士、墨客”。中国传统“学而仕则优”,文人的理想是成为士大夫。宋代范仲淹曰“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意思是即使不能救国,至少也能救人。清代顾炎武厌恶文人,常引宋人刘挚之言“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总觉得英文可以译成有欣赏意义的scholar,intellectual,也可以译成有讽刺意义的nerd,。单纯和幼稚似乎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宁采臣只是一介书生,不仅仅吸引聂小倩一次次为了保他性命而忤逆师父的意思,遭指责、遭体罚也无悔只为他的“傻气”,也让萍水相逢的捉妖师燕赤霞数次出手相救只为他看起来“虽无帝相之才,但眉清目秀,气度不凡”。王小波只是一穷学生,在美国留学期间遭到打劫,因囊中羞涩,只好拿出上衣兜的一包烟,掏出一根给了劫匪,只为表达我不骗你。钱钟书也只是一位学者,让杨绛女士自遇见他起,眼中再无旁人。为他承担一切的烟火苦只为守住他的“憨”和“痴”。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没错。书生所有的引力就是骨子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对读书的痴迷和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完善,而无暇也不屑他人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