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络
我的高中时代是苦逼的,学校实行半封闭式管理,我是住校生,基本上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我的高中时代也是丰富多彩的,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参加了很多活动,经历了未成年到成年的转变。
最最重要的是我的高中时代经历的一些事,教会了我几个人生道理。
1、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盲目的自信是傻子
高一,第一届运动会,我报名参加了800米比赛,当时感觉信心满满,因为自己在初三时是体育委员,1000米的成绩一直是遥遥领先,比第二的成绩要快十几秒。
报名的时候想,800米比赛怎么也跑个前三吧,根本没把其它的队员放在眼里。
到了真正比赛的时候我采取了跟随跑的方式,第一个四百米勉强跟住了,过了四百米发现自己不行了,跟不上了,而且由于长期没有系统的训练,明显在高强度的比赛中感觉呼吸困难了。
为了不至于输得太惨,还是强忍着跑完了比赛,跑完后我就栽倒在地上了,鼻子感觉疼的不行,后来就是因为这次高强度的比赛让我落下了鼻炎的毛病。
自己之所有输,当然本质上是实力不够,原来的自己是井底之蛙,以为天就这么大,真到了一个更大的平台才发现,其实自己根本不值一提,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就是这个道理。
后来高中的运动会我还会参加100米,200米的比赛,但每次参加目标都比价明确了,就是要跑进决赛,跑进去就完成目标了,有了这个明确的目标,基本上每次都能跑进决赛,决赛的最好成绩跑过第六。
2、上帝不会随意给你打开一扇窗,不应该拒绝任何一种可能性
高一文理科分班考试,我的政治考试成绩是全年级第一,当时我拿到批改好的卷子,看到再最后一道论述题的末尾,赫然写着几个大字“建议你学文科”。
我能考到全校第一的成绩当然也不奇怪,因为自己确实比较喜欢学这门课程,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时学的是政治经济学。
对里面关于商品的概念很感兴趣,“商品是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有两个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当时我还问过老师一个问题,坏了的西红柿是商品吗?
当时看到政治老师给我留下的这几个字,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触动,因为从一开始我就没打算学文科,我身边学习好的师兄、师姐几乎都是学的理科,和我同届的小伙伴也都是要学理科的,而且家长灌输着一个很强烈的观念,学文科不好找工作,所以要学理科。
因为这种固化的思维方式,让我拒绝了其它的可能性,也可能老师真的是慧眼识珠,自己在选择理科后就没有了先前的优势,虽然学的也还行,但最终也只能是个中庸之辈。
我在读大学时,英语成绩曾经连续四个学期全校第一,似乎也更印证了当年政治老师确实曾给我打开过一扇窗,只是我只是假装没看见。
3、只要坚持做一件事不一定能成为顶尖高手,但一定会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选择理科后因为我化学学的还不错就做了化学课代表。虽说化学学的不错,可比起真正的理工科大牛我还是差了很多。
记得一年暑假之后有一个化学竞赛,当时我也报了名,暑假期间和化学老师借了一本化学参考书,整个暑假50多天,每天必然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做那本参考书上的题,就这样一个暑假下来把那本书上的题做了两遍。
后来那次化学竞赛成绩不错,是我们学校两个拿到奖的学生之一,另外一个得奖的当然是真正的大牛,我之所以考得还不错,是因为那次竞赛有几个比较难的题,都是我在暑假期间做题时做过的,自然会考出不错的成绩。
我还清晰的记得那个晚自习,我的化学老师操着浓重的家乡普通话宣布我拿到了化学竞赛二等奖。过去领奖时很激动,只是50多天的坚持换来了一个更优秀的自己,值了!
后来我将这种方法也运用到学习数学上,一个学期每天坚持做一道数学难题,而且我看的这本书是我的同桌的,一个学期下来那本书上的数学难题几乎让我做了个遍,当然也换来那个学期数学成绩提高了一大截。
想要成为顶尖的高手很难,但只要一段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成为更好的自己,其实没那么难。
4、短暂的诱惑,让自己失去了长期的奖励
上高中的时候会经历大大小小很多的考试,月考、季考、期中、期末等。
每次考试总会打乱我的复习节奏,因为自己太在意每次考试的排名,所以为了能每次都考出一个好成绩。
每次考试前总会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复习,这样其实就打乱了我原来的学习计划,最终的结果是可能考试成绩还不错,但长远来看这样总是被考试牵着鼻子走。
短期的好成绩掩盖了自己在很多知识点上的短板,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好。
之所以会这样,其实是自己被短暂的考试排名所诱惑,忘记了自己的长远目标是高考,其实一时的成绩好坏不代表什么,高考取得好成绩才是自己的真正目标。
PS:
为什么道理明白的那么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