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由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
简介
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习得性无助
定义
“习得性无助”指人在最初的某个情境中获得无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仍不能从这种关系中摆脱出来,从而将无助感扩散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种扩散了的无助感会导致个体的抑郁并对生活不抱希望。在这种感受的控制下,个体会由于认为自己无能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尝试。被认为是人类的一种沮丧表现之一。
来源
“习得性无助”缘自前面所说的美国心理学家西里格曼做的那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卧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表现
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他们不完成作业。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归因
个体把控制力缺失归因于:
⑴永久性而不是暂时性
⑵自己内在人格因素而不是情境因素
⑶渗透到生活中多方面。易倾向于产生习得性无助。
警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幼儿对某个问题作出“我不会”“我不懂”之类的回答。偶然如此,可能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但长期如此,就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这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如果幼儿从小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将不利于其健康成长。试想一个遇事就表现出无能为力,对什么都缺乏信心的人怎么会生活得很好呢?一个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停滞不前,并将这些归因于先天的或非自身原因的人,怎么会取得成就呢?因而,在教育中警惕幼儿习得性无助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形成习得性无助的主要原因是由消极的归因带来的消极期待,它主要源于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幼儿对得失的归因及成人消极自我评价给幼儿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防止幼儿形成习得性无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挫折教育要适度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又怕爱得过头了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于是许多父母(包括教师)都赞成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创设一定的困难情境来培养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的愿望是很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在孩子做错事时,狠狠地批评就是挫折教育;有的认为,不管对错,多批评少表扬就是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所有需要都一律回绝,认为这就是不娇惯孩子,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
其实这些都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孩子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受过恶劣批评的孩子往往会丧失自信心,因为害怕再犯错,所以对力所能及的事也会产生畏缩退避行为。较少受表扬的孩子会认为不管事情处理得如何,结果都无关紧要,相反做错了还会受到批评,因而会慢慢失去主动性,从而产生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而任何需要(不管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都得不到满足的孩子,会丧失对生活的热情。
一次两次挫折可能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是反复体验这类情境就会导致孩子习得这种对生活的无助感,从而丧失对生活的热情。
二、评价要适宜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往往注重结果性评价,如批评某某小朋友的画跟老师画的不像,某某小朋友折的纸花没有另一个小朋友折的好,而不知道某某小朋友的这幅画对于他本人而言有多么大的进步,没折好纸花的小朋友在折的过程中是多么认真。
幼儿教育不是没有正面评价,相反还很多,但实际上,有些正面评价还不如不评价,有些表扬还不如批评,因为不带情感色彩的评语是无力的,有时还有害。
有的孩子天生就体弱形瘦,成人往往以此为借口来说明孩子学业不良的原因。例如,一位家长在开家长会时一再强调自己孩子精细动作发展得不够是因为他体质差,还当着孩子的面对其他孩子的家长说,孩子生下来时就瘦小,又老是生病,所以学习上有点跟不上很正常,也不奢望他有个什么成就。在这以后,这位小朋友一遇到困难,就干脆不动手了,教师询问原因,他回答,找妈说了,不会的就不做。显然,这个孩子已经对自己学业不良作出了不正当的归因。因此,成人在对孩子的身体素质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慎重,尤其是不要夸大其不利的一面。
三、成人要注意减少消极自我评价
在孩子的眼里,成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是自己崇拜的对象。成人有过多消极的自我评价,会对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如成人劳累了一天,回家后不停地抱怨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高,工资却又不尽如人意,等等。当过多的抱怨充满家庭氛围时,对幼儿也会造成无形的压力,觉得工作着是可怕的而不是美丽的。
成人消极的自我成就归因也会给幼儿带来不良的影响。如一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诉说自己的命运时,一再强调自己没有某某小朋友父亲的机遇好或者说没有好的社会关系、没有他那么多的钱送礼。这样,孩子在幼儿园里稍有被教师忽视或批评的情况时,就会认为不是自己表现不好而是由于没有给教师送礼。
习得性无助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成人在生活和教育中应积极地加以预防。对于已有无助性表现的幼儿,成人要及时进行纠正与引导。如多营造一些情境,让幼儿体验成功;在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旁敲例击搜寻孩子的优点等等。
实验简介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在1967年研究动物时发现,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实验者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为什么它们会这样,连“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这些本能都没有了呢?因为它们已经知道,那些是无用的,这就叫“习得性无助”。
原因分析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算得上是入绝望!
对狗测试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西里格曼(Seligman) 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西里格曼把狗关在一个上了锁的笼子里,并且在笼子边上安装了一个扩音器。只要扩音器一响,笼子的铁丝网就会通上电流,电流的强度足以让狗感到痛苦,但不会伤害它的身体。刚开始,扩音器响的时候,被电到的狗会在笼子里四处乱窜,试图找到逃脱的出口。可是在试过几次都没有成功之后,狗就绝望了,放弃了挣扎。虽然扩音器响了,还是有电流通过,但狗只是躺在那里默默地忍受痛苦,而不再极力逃脱了。
于是西里格曼把狗挪到了另一个更大的笼子里,笼子的中间用隔板隔开,一边通电,一边没有通电,但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西里格曼把另一条从来没有经过实验的对照组狗,和先前的那条实验狗一起关进了通电的一边,当扩音器响起,笼子通电时,对照组狗在受到短暂的惊吓之后,立刻奋起一跳,逃到了安全的那一边。可是那条可怜的实验狗,却眼睁睁地看着伙伴轻易地跳到笼子的另一边,自己却卧倒在笼子里,再也不肯尝试了。
对人测试
实验过程
1975 年塞里格曼 (Seligman) 用人当受试者,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实验是在大学生身上进行的,他们把学生分为三组: 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也听这种噪音,不过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不给受试者听噪音。当受试者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一段实验之后,即令受试者进行另外一种实验: 实验装置是一只 "手指穿梭箱",当受试者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以及未听噪音的对照组受试者,他们在 "穿梭箱" 的实验中,学会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而第一组受试者,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实验中无论怎样努力,不能使噪音停止的受试者,他们的手指仍然停留在原处,听任刺耳的噪音响下去,却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为了证明 "习得性无助" 对以后的学习有消极影响,塞里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项实验: 他要求学生把下列的字母排列成字,比如 ISOEN,DERRO,可以排成 NOISE 和 ORDER。学生要想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掌握 34251 这种排列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原来实验中产生了无助感的受试者,很难完成这一任务。
结论分析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儿童,久病缠身的患者,无依无靠的老人。他们身上常常会出现 “习得性无助”的特征: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如何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控制不了整个局面,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斗志也随之丧失。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真的陷入绝望。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实验研究
caroldweck做过实验观察习得性无助如何影响学校的学生。她把四年级的学生按照他们的解释风格分为“无助学生”与“优势定向学生”。先呈现解决问题,再呈现未解决的问题。一旦“无助学生”失败,他们就退却到一级水平;而“优势定向学生”尽管失败了仍保持在四级水平。他们卷起袖子干得更欢。分析原因发现关键是学生是否认为失败与能力或努力相关。习得性无助学生认为失败是永久的(能力而不是努力),弥漫的(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以及个人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