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的教育研究专家发现:从婴儿时期就开始阅读绘本的宝宝,上小学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成绩都比同龄人优秀。
· 美国图书馆学会倡议”从出生就阅读“(born to read)。
· 日本提倡”亲子阅读“运动,要求父母每天最少陪伴孩子看书20分钟。
· 国内调查显示:爱听故事、读故事的小学生,其理解力和表达力是不常阅读孩子的2倍以上。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给宝宝讲故事,读绘本,是非常重要的家庭读写能力早教。绘本是联系家长和孩子的纽带和桥梁,它不只是给孩子自己看的书,更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即使孩子已经能够自己看,父母最好还是照样念给他们听。这对丰富亲子的生活,建立心灵互通的人际关系,有相当大的意义。
如何给孩子读绘本
先读图,再读字
在读绘本的过程中,图画是一个最好的抛砖引玉的方式,不同的孩子看到的都是不同的东西。而这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有无尽的想象空间,观察、思考、推理,再到最后的文字认证。通过先读图再读字的过程,实际上脑子里已经把场景很好地刻画下来了,这是对思维最好的训练。
从封面猜故事
无论什么书,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而在阅读前让孩子对故事进行猜测会激起孩子强烈的阅读欲望。
比如,《栗子树下的秘密》的封面上有一棵栗子树、一只兔子、一只躺着的小松鼠,“咦,兔子的耳朵怎么会是弯的呢?小松鼠怎么会躺在地下一动不动?栗子树下到底有什么秘密?”这一下就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
从扉页讲故事
扉页就是正文之前的一页,上面一般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绘本往往从扉页开始就有图画,已经是故事的一部分了。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它还常常是一个引子,作者会故意在这里埋下一个悬念,吊起你的胃口。如宫西达也的“遇到你,真好”中的扉页,棘龙宝宝遇到了什么……
朗读正文
当我们把图画书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在亲密相偎一起阅读图画书的同时,父母就和孩子一起迈入了想像的空间,越过了自己与孩子相隔的岁月,越过了孩子与自己日常生活的界线,借助艺术的翅膀,给日常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现实感。引导孩子阅读正文时,把看书、思考的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品味故事,有时还可以用故意犯错来培养孩子读图的敏感度。
给孩子读绘本应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引导孩子运用全身各种感官,尽快地进入自主阅读,在精读中感受快乐,获得心灵滋养。
“耳朵”一一感受绘本之“乐”
在朗读中,父母通过语调、节奏以及表情、动作等对绘本进行更加直观、形象的阐释,会让孩子更易理解绘本的内容,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
“眼睛”——享受绘本之“美”
孩子会用眼睛注意观察画面的变化、将前后画面联系起来了解故事内容,父母就需要重点对绘本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加以引导,由浅入深启发孩子的积极思维,有助于孩子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
“嘴巴”——打开绘本之“声”
阅读每一个经典绘本时,展示阅读效果的最好方式就是用语言表达出来。父母在带领孩子阅读绘本时,一定要调动孩子的嘴巴,可以提些问题让孩子回答,也可让他跟随朗读,这样更有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身体”——拓展绘本之“趣”
当阅读引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时,孩子常常会以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或用自己独特的动作或是简短语言以示回应。这也是孩子将动作和语言结合起来表现对绘本的理解,这样的游戏方式更能促进孩子对绘本的深入探究和喜爱。
给孩子读绘本,没有年龄限制,越小开始读越好。即使是小婴儿,也能依靠画面来训练观察力,这同样是智能的培养。一个绘本包含了三个故事,孩子光看图是一个故事,家长读给孩子听,又是一个故事,孩子会认字了,自己再看又是另一个故事。
不读绘本的孩子不会怎么样,但读了绘本的孩子一定会不一样:他们的心灵会充盈起来,他们的眼睛里会多一些亮晶晶的东西,他们的脑子里会多几个问号,他们的脸上会多几丝笑容,他们的举手投足会多几分雅致,他们的内心会少一些浮华……
更重要的是,多年以后,当他们回忆起和爸爸妈妈、老师一起读绘本的时刻,一丝愉悦会从心底升起,温暖他们的整个胸怀和生命!
常见读绘本误区
为了让孩子多认字
绘本中精美的图画一带而过,全部的时间都停留在黑白文字上。
“宝宝这个字读什么啊?”
“妈妈教过你好几次了,怎么还是不知道啊"......
孩子要是没有正确读出来,下面的故事时间就要变成批斗大会了。久而久之,不但大大降低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也打击了孩子的信心。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学龄中前期的孩子,对于五彩斑斓的视觉形象更敏感。仔细阅读绘本里的各色图画,是儿童观察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也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而且,这才是绘本阅读最珍贵的地方。
想通过故事讲明一个道理
自以为通过绘本故事给孩子讲道理是个不错的教育方式,谁知这其实在抹杀孩子的想象力的同时,还降低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有些爸爸妈妈读绘本结束后,可能都千篇一律的以这样的话来结尾,“以后我们不能这样做,明白了吗?”
其实三四岁的孩子,都还没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呢。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还不足,对道理、意义没有太多的感知能力。他们主要是通过欣赏故事中的人和事,投射主人公的行为,来获得正面人生体验。
几十年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可以让孩子变聪明,阅读能让孩子有智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