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听到“高级感”这个词,是在一个关于服装搭配的课上。老师举了几个例子,都是通过选择不同的衣服搭配,使得同一个人在形象上给了别人完全不同的感觉。老师说,“她穿出了‘高级感’。”
那一刻,除去知道了服装搭配对形象的影响,我更多的是折服于“高级感”这个新词的精准——那是一种感觉,是表面的高档次,更是在自然、恰当、品质、用心的基础上,生出了的美感。
后来我留意到,“高级感”一词可以用来形容很多事,比如说人脸、文笔、照片、装潢等等。于是我冒出了一个念头:怎样的人生才算得上有高级感呢?
了解这个人,且常怀好奇心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当我们对自己有好奇心时,会像去了解一位新朋友一样,里里外外地打量自己,留意自己的行为、关注自己的情绪,进而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在。
在服装搭配的课上,老师举了演员闫妮的例子:
闫妮一直给人一种朴素、温柔、接地气的感觉,也有点土里土气。她演的形象也大多如此:村妇、邻家大姐。
老师说,“闫妮属于‘浪漫型人’,她的转变是因为深入了解了自己的气质类型,于是找对了穿衣风格。”的确,最近出现在公众视线的闫妮一下子变美了,即优雅又性感,而且带着中年女人的成熟。料想她是大明星,固然注重保养和衣品,但她气质里的朴素温柔,同时散发出了光彩和自信。
这不仅是个穿衣的例子,更是个人成长的例子:因为对自己有好奇,所以想要对自己了解更多、更深,进而对自己有了更多怜悯和欣赏,于是就掌握了方法帮助自己,从而活得更好。
迈向更高级的自己,就是这样的路径:因好奇,而觉察;因觉察而发现、理解;于是尝试新的选择,活出新状态。
与自己同甘共苦
以前,品酒和品茶对我来说都是“逼格太高的事”。对于我来说,什么名酒到我嘴里都是刺激,什么好茶到我嘴里都是清苦。所以,我总把它们一口吞下,越快越好,然后在别人面前假装一下“很棒”——这恰恰就是我三十多年的生活态度。
我总以为只有成功、幸福,是人生的高级追求;至于挫败、无力、脆弱等等,越少越好,而且不要让别人看到。即使是成功或开心的时刻,我也会提醒自己“别高兴得太早”。渐渐地,我养成了习惯,不过问自己的感受——直到我意识到这习惯是个问题,让我活得麻木黯淡。
有一次午休时,我一个人呆在没有窗的会议室,反锁上门、关了灯。不知怎的,那些天里的辛苦和无助、对家人的担心滚滚而来,我的眼泪也顷刻而至。我一个人在黑暗中哭了整整一小时,直到有人敲门,我才匆匆恢复了常态。但那次哭完,我却觉得好生痛快!
后来,我把这次大哭讲给了我的成长老师。她听完只说了三个字:”你活了。”没错!我感觉到了活着的滋味,明白内心真实的感受,而且能自由地表现出来。
活着的高级感,不在于争取多少成功、幸运,甚至幸福亲密;而在于任何处境中都有耐心去品尝心里的滋味,有能力找出滋味里的层次。
可以辛苦、痛苦,但总能欣然品尝。因为我与自己同甘共苦。
即苟且又诗意
聊到此,一定会有朋友说:不如说“高质量的人生”更加实在,毕竟“资产决定一切”。“高质量”和“高级感”,的确有很多交集,不过前者意味着物质生活的品质,后者在品质之上多了些升华和内涵。
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有三件事影响活着的感觉,它们也是“高级感”的来源:物质,能力,精神生活。如果用图来表示三者的品质与生活感觉的关系,恰好是一张Kano图:
1. 物质生活的品质越高,越能够使得人们感到幸福,但是二者并不是正相关。如果过着贫困的日子,那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指数必然底;而但如果过着富有的生活,通常焦虑和忙碌会拉低幸福感。
2.生活能力,是指一个人养活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能力。这个能力越强,人生越容易得到满足。
3.精神生活,不能直接改变现实生活,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意识关注的,但它直接地带来了高级的感觉。
不妨看一看,你自己给每个方面投入了多少精力?
所有人都应该花精力去创造和维持物质生活,这是人生的主要活动和基本担当。但如果你要付出全力去活着,那生活真的就只有“苟且”了。
如果你放精力在能力提升上,那是聪明的选择,你将有更多把握决定自己的生活。
如果你有意识为自己的精神生活做些什么,比如冥想,或者长期坚持某个爱好(与挣钱和生存无关),那你一定懂得“醉心”的味道了——生命的高级感。
努力生活的同时,身上有去向远方的能力,心里装着诗意——那生活不止有了保障和动力,更有了高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