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ANSHEE
《朗读者》已经持续火热了有一段时间了,作为央视的榜样式栏目,一经播出就掀起了关于“读书”关于“朗读”的热切讨论。那些让人或惊喜或感动的阅读着实惊艳了普罗大众,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后又重新拔高了一波关于气质关于涵养关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崇高美誉。
跟着追了几期,每一期的主题设定很有深意,在普遍缺乏阅读观念的今天,这一款纯干货的鸡汤类综艺似乎重新唤起了人们的阅读兴趣。每一期开篇的寻找朗读者将视角对准普通观众,当镜头中出现拿着书本认真朗读的读者时,那种亲切的感觉如清风拂面,缓缓而来,迟迟不肯散去。每次看到这里,记忆就像即将行驶出闸门的列车,随着动力的提升,高速转动的车轮带我回到了自己经历的不同阶段的阅读体验当中,虽是青涩扁平,却也纯真热烈。
手剪报
印象中那会儿家里还是一台老式黑白电视机,节目有限,偶然的机会发现了我妈工作之余在她们单位订阅的报纸上面剪裁下的小说连载,封面是她用白纸做的封皮,还用钢笔书写了漂亮的名称,刚上初中的我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完成了学校的作业,就拿来有一搭没一搭的看,连陪爷爷每天雷打不动观看评书的时间都省略了。他老人家也许看到我认真读书的样子就没有打扰,间或在吃饭的时候会在饭桌上夸奖一下我,惹得爸妈哥哥甚是怀疑,因为尽管我如此“用功”,我的成绩还是很稀松平常,也只有我自己明白这其中的真正原委。
陆续看了好多,记得当时电视上热播的《黑洞》《黑冰》系列,我都读到了原汁原味的故事展现,只不过理解能力有限,好多东西都不能理解。那个时候一部书剪裁装订后大概比一本成型书看着还厚重,字还小,而且由于是连载,编辑可能也不上心,错别字很多,我也就囫囵吞枣照单全收了。虽说这样的阅读很费时费力,可我仍然乐在其中,我妈后来知道了也没怎么反对,只是叮嘱我还是要以学习为主,但是她的剪报小说却是越来越丰富,我记得海岩的《你的生命如此多情》《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等都是我那个时期在报纸上读完的,以至于后来这些都被拍成电视剧之后,我成了人人喊打的剧透鬼,却仍然乐此不疲,现在想想还是年轻,记忆力好,对于阅读的理解没什么概念,很多时候吸引我的是这个故事到底是有多精彩。
电子书
我本身是很喜欢去书店待着的,就算不看书,在里面溜达,看看林林总总的书目也蛮好的。但大多数我的同学朋友们都不喜欢,尤其是在高中的时候,大家普遍认为我有病,本来经历一个星期题山书海了,有限的休息时间还去看那些令人生厌的书,实在是可笑之极。我没理会,还是按照我的野路子走,他们喜欢上了去网吧这样更野的路子也就懒得搭理我了。我的这种执迷不悟把自己搞成了“呆子”,这直接导致我在高中毕业上大学的时候对网络对电脑一窍不通,别人看电影,我也像模像样的戴上了耳麦,无奈找不到调声音的开关,惊得随同的室友一脸嫌弃。
大学,有了安静的图书馆,我也到乐得自在,只是里面的书数量有限(么得办法,谁让咱不是高逼格的大学嘞),例如我喜欢的海岩系列,能找的的不是被借出去了,就是翻的掉了页码,那会儿大家都有了手机,于是乎,电子书横空出世,成了大家的精神饕餮。其实早在高中的时候我就发现班里面有人偷偷的用手机或MP4在看,只是大家还是不约而同的觉得在上语文阅读课的的时候偷偷看几本娱乐周刊、盗版相十足的武侠小说就已经是很过分的行为了,再迷恋上电子书,那就很罪过了。
好在大学贵在它的开放与包容,电子书的广泛阅读直接为大家不喜欢的课程提供了精神食粮,我连续的把海岩的《永不瞑目》《五星饭店》《平淡生活》《深牢大狱》都一一看了,比较痴迷他的我把他在《鲁豫有约》的采访也看了,海岩不愧是大家,百度百科上面对他的头衔介绍着实吓了我一跳,作家似乎只是他众多身份中的一个,电视剧每每还要请他做编剧改编自己的小说,而且多数时间他是白天上班,晚上写作到凌晨,这样的写作状况竟然也维持了很高产的状态。主演他的电视也捧红了一批岩男郎、岩女郎,如《玉观音》中走出来的孙俪和佟大为、《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中的刘烨、印小天,当然,知名度最高的还是《永不瞑目》中的陆毅,现在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陆毅搭档40多名老戏骨同台彪戏,40多岁的他依然英气逼人,不过,我还是喜欢那个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肖童。
同时段的同学们热衷网游、穿越、玄幻类的小说,我却一直不怎么感冒,在有限的大学时间里,又陆续读了一些金庸、古龙的小说,像《书剑恩仇录》《鹿鼎记》这些读的真的是废寝忘食,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绝代双骄》看的无法释怀,现在,对于两位大家的文笔都是喜爱的不得了,尤其是古龙,不经意间营造的意境让人叹为观止。也读了一些网络文学,类似于《草样年华》《十宗罪》《诡案组》什么的,大多读过就忘得差不多了,去年《余罪》大火,我还是没忍住找来电子书读完了,可读完也就是结束了,奔着故事情节去的,故事结束了,给我留下的似乎也只有很明显的黑眼圈了。
自媒体
微信火爆占领及时通讯领域后,带领着自媒体又重新开始冲击人们的眼球,很多人开始经营自己的公众号,很多人还一不小心把自己的公众号倒腾的动静很大,动不动就是10万+的阅读量,于是乎,广告纷至沓来,软文写到手软,着实赚了个盆满钵满。这样的后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公众号开始不择手段的在文章标题中拼下限、博人眼球,尤其转载这一功能的灵活运用让这些触目惊心的标题开始在朋友圈广泛传播,越看越尴尬,越来越背离它的初衷。
不过,还是有好的有良知的公众号的,相较于传统纸媒体,自媒体的出现就是迎合人们的生活节奏,满足多元化的生活的,我关注了不少,不乏满是创意,佳作频频的。文章多数是2000字左右,有精美的插图,段落清晰,重点语句还很有爱的标识出来,背景音乐好多都是精心挑选的,配合着文章,相得益彰。现在好多还和一些主播合作,推出音频版,晚上如果累了,戴上耳机,聆听着动听的声音,感受着深情款款的文字,这样的阅读可以在颅脑内完成一次情感共鸣。
这一切的一切皆是智能时代到来带来的盛况,手机屏幕越来的轻薄高大,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这种片段化的阅读发挥到了极致,也许等一站地铁、等一份点餐的时间就可以轻松完成一次阅读,长此以往也可以是一种累积的增加,朋友圈的出现更让你我的分享变得轻松畅快,甚至于对于同一篇文章的分享和喜爱会结实到一位可爱的朋友,亦或许为自己赢得一次未曾想过的机遇,这些,都是极有可能实现的。
公众号与我也是爱之深,像我自己就关注了十点读书、咪蒙、周冲的影像声色等,她们大都每天更文,我也就随时挑选阅读。下载了简书APP,随时在简书中闲逛,看到好的文章,点开作者,顺势就关注了,如果有微信公众号手指也会轻轻一划,无意中翻看了一下自己的订阅号,发现好多是这样的,例如简书中有一位叫做在下行之的签约作家,他对金庸古龙有痴迷的研究,也就顺便关注了他的公众号,没想到他的研究文章真是高产,同样,他也有书单推荐,我按照自己的理解,也就将他的精神财富照单全收了。
我喜欢看电影,也就关注了好多关于影评和电影推荐的公众号,类似于龙斌大话电影、毒药、独立鱼电影等等,你会发现自己的电影真的是白看了,人家不仅可以让你接受自己的观点,还将电影的故事讲述给你,最重要的是不剧透,良心的公众号还会在阅读原文中放出资源,百度网盘、迅雷下载任君选择,你要做的也就是默默回个帖,一旦没被采纳,还要在自己的心中默默泪涌,还得不忘补一句:扎心了、老铁。
纸质书
我把自己在家中留下的一本书递给了我哥,希望他没事儿的时候可以看看,谁知他一脸严肃的拒绝了,还劝我这都什么年代了,谁还看买的书,网上一下载一堆,还方便。我也一脸严肃的反驳,证实自己还是喜欢拾起书本来看的有感觉,当我再要发话时,他指了指我的眼镜,还特意眨了一下自己的眼睛,我心领神会,我这个喜欢看纸质书的还是没人家喜欢看电子书的眼睛好,想到这里,语塞。
家里自己的藏书还真是有的,不过,有一小半是我妈给我买的小人书和连环画,属于我真正自行选择购买的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我在不老不少的年纪把他们全部都拿下了。我记得读《水浒传》正是在电视剧《新水浒传》热播的时候,晚上陪我爸看完更新的3集,白天我按照小说的进度带着剧中人的形象阅读原著,一来二去,晚上做梦都在想着他们的绰号,到后来电视剧草草收尾,我跟随着这些梁山好汉们过完了盛夏的暑假。看《三国》就记不清了,只记得好像是寒假看的,看到最后我把原来的情节忘光了,也许是《三国》的布防谋略过多,我脑袋到最后已然是不够用了。
现在回到家里,有空的话我也还是要把那些书翻出来看看的,调整一下他们的摆放位置也是很不错的,跟这两部名著在一起的还有我那些成堆的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电影世界之类的,这大部分是上高中时在二手书摊几元一本囤的,高考一结束花重金购置的教科书全卖了,可这些不见天日的二手货被我好好的保留了下来,里面的文字不打算看了,可就是不舍得扔掉。
现在到一个地方落下一个毛病,如果不知道做什么了,就用地图导航附近的书店去转转,有时候运气好没准儿还能碰上一个书屋性质的书咖(网吧现在不都叫网咖了么),要杯饮料,找一本很合眼缘的书,享受一下惬意的时光还是不错的,但好多次了,里面的阅读者都是在学习的,或是温习课本或是备战公考或研考,这时候自己就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一般我会立刻看一下手机是不是调成了静音模式,把头埋的更低,避免再用吸管喝饮料,搞出声音了自己会觉得很尴尬。
基本上再花心思打算买书看,或者有了中意的书单后就会在网上购买了,不过比实体店也便宜不了几块钱,也许享受着撕开包裹,请出宝贝的畅快心情吧,只是不宜多买,不是花钱的问题,是很可能就只停留在看了,内容会被忽略掉,比如说,我买了一本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下单时间是去年,可现在我还只读到第三章,这还包括了我在回家途中颠簸着读完的那个章节,我很忙么,不,我有大把的时间追剧、闲聊,当有阅读的欲望的时候,摸摸它的的封皮,想想,以后有的是时间,还是算了吧。
有句名言大体是说,当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时候,你的样子也许才真的浸染了你读过的书和你走过的路,听到这句话,我开始反思,马上30岁了,电子书、纸质书各种书杂七杂八的也看了不少,走过的路不多,可也算走走停停,一直在路上,那我的样貌也没什么改变呀,单身依然是单身,也从来和颜值不挨边呀。而且还有那么一句话:始于颜值、终于才华、陷于人品,我好像反了,人品还可以,其它的么,在梦中出现过,那这样还该不该看书呢?
走,吃饭去了,你一个人在那鼓捣啥呢,还自言自语,朋友们很大声的喊了我一声,而且像是要不等我的样子。
我把那个问号画完,突然想起来古龙的那本《笑红尘》好像快卖断货了,我招呼了一句不去了,慌慌张张的找到了店铺,小心翼翼的在我的购物车里下了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