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里长辈会喜欢跟后辈讲大道理,讲你应该怎样怎样不应该怎样怎样,其实他们的经验很多是对的,然而他们的初衷并没有达到。
他们希望我们听到这些故事,这些道理后,能少走弯路,少撞南墙。
实际情况是,听的时候我们觉得很有道理,觉得简直是至理名言,过后呢,就像高考完的英语一样,忘得一干二净,然后在某一次论坛或者贴吧或者网页再看到这些道理或者名言的时候,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再然后,还是忘了。
这就是,我们知道很多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我们知道了大道理,可是我们很快就忘了,因为很多事物,很多道理只有当自己亲身经历了,亲身目睹了,之后的反省,思考才会深入到脑子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里,就像只有被烫过之后,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小心地碰装有热水的杯子,这一认知才会深入到行为模式里,只有看过交警发出来的醉驾交通事故的视频,一次又一次地强化喝醉了不能开车这一概念,认知才能深入到行为模式里
从进化心理说来说,主意识就是水面上的冰山,而潜意识隐藏在水面之下,一个观点,一个道理听进耳朵里,看进眼里,就是进入了主意识,就像在水面之上的冰山上种了一棵树,如果这棵树只是扎根在水面之上的冰山,那这棵树很快就会枯萎,因为主意识的容量有限,我们不停在接受新的信息,没有强化的信息一下就会被垃圾清理掉,只有当这棵树被一次又一次地强化,扎根进水面下的冰山里,扎根进潜意识了,这棵树才是真正影响到了冰山,影响了主意识,并影响了行为模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习惯是如此重要,每一个习惯就是一个行为模式,每一个习惯都是一棵冰山上的树。
而习惯的培养,就是在短时间内一次又一次在主意识强化的过程,就是这棵树一遍又一遍地把根茎往下生长,最后扎根在潜意识里的过程。
有人说,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知易行难,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却并没有关注到核心。
核心在于,我们知道了,然后忘了,我们的执行计划中,缺少一个执行信号。
为什么我们跟自己说,要执行健身计划去减肥,然后一个星期后不了了之,而不会忘记每天吃早中午饭,不会忘记每天要睡觉。
区别在于,吃饭这一行为在执行前,身体会产生“饿”这一执行信号。而睡觉这一行为在执行前,身体会产生“困”这一信号。而且“饿”“困”这些信号,在完成“吃饭”“睡觉”这些行为前,会持续存在。
可是我们的身体对于健身这一行为,不会产生生理上的执行信号。因为就算一辈子不健身,我们也不会死翘翘。那么如果想养成健身的习惯,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外部的刺激执行信号。
例如:
每天晚上8点,一个闹钟提醒自己要健身!
家里墙上写着一个大大的提示纸:去健身啊懒鬼!!
找一个健身的朋友,让他每天去健身房的时候都拉上自己!
这些外部的执行信号都能达到“提醒我们做某事”的目的,然而如果单单靠外部刺激来督促自己去做某事,是不稳定的,因为这一信号无法持续。
最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必须执行这一件事。
一遍又一遍地强化这个概念。
一遍,
一遍,
又一遍。
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去执行。
一遍,
一遍,
又一遍。
直到我们的身体已经习惯了到了八点就有充血泵感的感觉
直到我们看到手表走到八点就想到这个时候自己要去健身
直到我们如果因为某天没有健身而产生强烈的愧疚感
直到我们如果因为某天没有健身就觉得今天的事情没有做完
这样才是一个习惯真正培养出来的表现。
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看书而讨厌别人给我说书的原因
其实说实话,很多商业类的畅销书如《长尾理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等书籍,里面的核心观点少则两三个,多则八九个,书里更多的篇幅是用大量的例子去证明这些核心观点,去强化读者对于这个观点的印象。这就是一个种树然后扎根的过程嘛。而有一些节目,通过把书里的内容提炼然后再告诉观众,看似为观众省下了大量读书的时间,其实是在浪费时间,把自己读书的过程交给了别人,也把自己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交给了别人,而选择接受别人经过消化后产出的结论,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没错,有没有发现,这就跟长辈给我们讲道理是一样的嘛。
有一个很文艺的说法是,读书就像用筛子捞水,看似一无所获,可是筛子在捞水的过程中,被水冲刷而变得明亮起来。
我们的现在,受过去的经验和经历所影响,
我们的未来,受现在的认知和行为所影响,
过去不可控,未来不可知。
我们能做的,只有做好现在。
而做好现在,与思想转变和习惯培养不可脱离。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