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大秦帝国3播放正酣,虽然拍摄水平一般,但作为一名老兵,不影响我从军事角度重新审视这场战役。
应该说,这场战役决定了战国的走向,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作战的先河,实质是包围与反包围,两国都是在寻找利用自己的优长,形成战略决战,表面看是军事问题,其实是综合国力的比拼,最后成就了秦一统江山的基础,造就了一代战神白起。
长平之战打了三年,秦国总共投入60万军队,赵国总共了50万军队。最开始赵国守备的军队有20万,而赵王让赵括代替廉颇时又调动了30万军队,秦国则是征伐15岁以上全部男性上战场。很多地方说长平之战输在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让纸上谈兵的赵括统兵,导致最终失败。
但事实是,当时战国时代并没有出现纸,不存在所谓纸上谈兵,而且当时赵国还有田单、廉颇、李牧等名将,在事关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赵国派赵括肯定是最稳妥的选择,从历史考证看,赵括的军事才能绝对不低,为了对付他,秦国甚至秘密临阵换将,可见对赵括的重视。
长平之战,廉颇的固守策略显然是错误的,赵军是没损失但秦军也完好无损,这样最终势必会有一场决战,当国力耗尽时再战只会更不利。赵括的战略也没有什么问题,寻找秦军主力在平原决战,发挥赵国骑兵集群的优势,以战车和步卒为主的秦军不见得是擅长运动战的赵国骑兵的对手。
但是白起派诱饵部队把赵军引入包围网,秦军固守壁垒,赵军寻敌主力决战不成最终被秦军伏兵截断了与邯郸的联系。
当时战局也是很悬的,如果秦军伏兵没有击破赵军侧翼而是相反,那恐怕赵括就可以依靠稳固的后方实现他设想的平原决战了,秦军的伏兵才两万多,整个战役的胜败都在于这两万人能不能及时扎住这个口袋,而结果是秦军运气好一些。
所以,从单兵作战能力和战役指挥来看,秦赵旗鼓相当,而综合国力上,秦更胜一筹,所以赵括在这场决战中的失败概率是很大的,打了三年,赵国依然不堪重负,祈求决战决胜。
所以,赵国一次在军事上的出动和疏忽导致全面失败和崩溃,然而战争对赵国这么大损伤,责任追究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否则赵国将面临崩溃,所以必须有一个人出来承担责任,这个人必须是赵括,后人充分发挥想象力,不遗余力的抹黑,才有纸上谈兵典故。
欢迎大家吐槽,一起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