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压之下,天才曹植曾七步成诗,将悲剧化作千古佳话。而在劳拉·布朗的《完全写作指南》中,则可让普罗大众六步成文,乍听便觉神奇,读完则颇有感触。对于生活中与“买买买”一样重要的“写写写”,相比熬夜赶稿,更关键的是方法。
劳拉·布朗教授曾在传说中的哥大开设过文学写作课程,并拥有三十年的各类型写作辅导经验,其经验总结出的“六步法”有着广谱的适应性,无论是公务写作、校园写作、生活写作还是文字创作都可事半功倍。作为一枚陷入毕业论文写作困境的研究僧,感觉自己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在浏览了书中分门别类的写作指导之外,着重啃读了布朗教授关于论文写作的章节。
所谓“六步法”同样适用于论文,指的是行文的六个步骤,分别为:目标、读者、头脑风暴、组织、写初稿以及修改。六个步骤并不是铁板一块的套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排序加以灵活应用。之前困扰我们苦苦憋文的重要元凶便是我们试图“一劳永逸”地直奔主题,在准备完全不充分的情况下直接下笔写初稿,然后直接毫无悬念地文思枯竭。
在《完全写作指南》中,布朗将研究性论文化为五个具体的阶段:
第一阶段:理解任务。
在这一个阶段中,包括了“六步法”中的两项关键要素:目标与读者。“撰写研究性论文的目的是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调查”,而论文的第一读者则是我们的导师。在落笔之前,我们需要和我们的读者(导师)充分沟通论文的要求,包括字数、类型、引用方法等,以免多走弯路。
第二阶段:确定主题。
在这一个阶段中,读者依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大量阅读与讨论,我们才能为论文找到支撑与思路。作为学生,问题意识往往并不足够,在获得导师的建议与许可后,可以避免写了大半从头再来的悲剧。
第三阶段:开始研究。
这是论文成型的最复杂亦最关键的一步,“六步法”中的“头脑风暴”与“组织”将在这一步骤闪亮登场,布朗在书中比较有启发性的观点是:论文并非一个人的思考结果,而是一群人(同题研究者)通过文本“沟通”后的产物,阅读与思考本为一体。在研究阶段,首先需要收集资料:书籍、期刊、报纸并附加上网络,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仅仅依靠于网络,正式出版物在资料中应占据相当比例。这些收集的资料将成为日后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与引用信息,并通过提纲进行适当的组织,得以形成论文的骨架。
在整理资料的研究过程中,布朗给出了“提纲卡片”的妙招:即用不同颜色的卡片记录三项内容。
1、 参考文献记录卡
包括:作者、标题、出版物、年份等基本信息,便于日后引用。
2、 注释记录卡
记录文献中的观点、论据、引语等,基本就是总结资料中的干货。包括:作者、书名、页数、内容等。
具体的格式为:
引用:“逐字逐句复制下来,包括所有的标点符号,将所有内容放置于引号之内”
复述:用自己的话将原内容表述出来。
总结:记下段落大意。
3、 提纲记录卡
将研究中的想法记录下来,更接近于头脑风暴,以卡片的形式方便排列整合。
第四阶段:打初稿。
到了这里,基本就是“开始写吧”的节奏,越早动笔越好,一边写一边进行补充研究。
第五阶段:修改。
既然写论文已然花去了足够多的精力,何不在最后多一点时间查查小问题,以免因为错字、引用不规范等问题贻笑大方。
除了关注论文的主体写作步骤,布朗教授还贴心地写下了如何避免抄袭的小贴士:学会改述,并对所有非常识的内容进行标注,标明出处。而对于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也进行了另篇详细指导,读来亦十分受用。
虽然几万字毕业论文的焦虑尚未解除,但拥有一本诸如《完全写作指南》这样的论文伴侣,多少让人觉着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