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新支持了一个以图片形式分享文章摘录的功能,于是,互联网从业人员的朋友圈被刷屏了。所以,这种形式真的好吗?
今天打开朋友圈,感觉都被一种新的图片分享形式刷屏了,心头第一个闪过的念头是问自己:“这又是哪家做的分享小产品啊,是不是又要在朋友圈拉一拨流量,长得还那么丑,估计马上就会被微信禁掉的。”
然后出于产品的好奇心,也去尝试了一下识别二维码,哇,这是微信自己的产品啊!
然后马上自己找了一篇文章体验了一下分享的路径,过程中想到了一些有的没的,在这里胡乱吐吐槽。
从分享的结果来看
白底黑字:引用的文字 + 标题或作者 + 二维码,基本构成了我们眼前的这张图片。在我们被各种精致的图文分享形式教育之后,这样纯粹的样式,确实是朋友圈中难见的一股清流。但是,简单的背后,应该是不简单的思考。
当我看到文字,标题/作者,二维码和图片的位置及比例关系的时候,我个人觉得在设计上是有欠思考的。同时,你会发现分享图片上文字的分辨率是有问题的,在我们的双眼已经习惯了视网膜屏的年代,这样略带模糊的文字表现是让我有点失焦的。然后你会发现,它会默认帮你为你所要引用的文字加上双引号,然而这个双引号的样式貌似是更加适用于英文的,如果分享的文字中本来就不带双引号就也还凑合,但是当我看到一句话本来就是以中文双引号结尾的时候,原文中的双引号和默认生成的双引号连在一起的时候,这么一中一英的跳跃感,也是有点有趣的。关于右下角的署名,当你分享的是网页内容,那么自动抓取的是标题名称,当你分享的是公众号内容,那么自动抓取的是公众号名称,而当这个自动抓取的文字过长时,它自动换行的规则也是有点诡异的。
上面这些问题,都是小问题,但是一堆小问题整合在一起,那么就有可能是个大问题了,毕竟,我们对微信的要求都是高的。
从分享的诉求来看
我们可以看到图片中的三原素分别是:“摘取的内容”(你想要表达的内容,你想要传递的态度,每个人都不一样的想法)+ “摘取的出处” +“二维码”(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一个阅读原文的快捷入口”。如果做减法的话,我个人觉得,“摘取的出处”是可以去掉的。
当我在朋友圈看到一条这样的图文时,我通常只会关心朋友想要表达和传递什么信息,只有当我明确自己感兴趣的时候,我才会想要去了解更多,这每一步都是自然的漏斗,而且我真的感兴趣的话我是可以在原文中了解到“摘取的出处”的,所以在外面其实是可以省略掉的,这样我也会相对更聚焦摘取的内容本身。
从朋友圈的氛围来看
微信对于朋友圈的体验是相当看重的,但是在这里抛开朋友圈一贯不支持的“刷屏”+“丑”不说,我想要提一句的是潜在的广告伤害。因为大部分的公众号的名称本身是自带商业属性的,这里将这样的信息外置之后,对于整体朋友圈的氛围感知我觉得是有所损伤的。
我们现在已经对于朋友圈的图文链接形式的分享有一些免疫了,我们开始变得难以从爆炸的信息流中提取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了,朋友的摘录,本来是可以有机会做一个为自己的提取作为有力筛选的,所以在展现的优先级上,还是有优化提升的空间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注意力确实是有限的。
其实在摘录时候的识别,现在的体验也还不是最稳定,但是摘录的需求是存在的,我们渴望获取真正有用的信息以及与自己相关的信息的诉求也是在的,不知道这个小产品的下一个小迭代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小惊喜。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