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的时候,我上了一个大学夜校课程,关于心理辅导。
有一天,老师吩咐我们下次课每人带一张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在接下来那次课上,他让我们每个人先用五分钟的时间,凝视照片中的自己,观察那时自己的外貌、穿着以及神情。五分钟后,老师问我们看到这张照片中的自己。有什么感受或者想到了什么?
有的同学说,想到了拍这张照片的情景,还想到了那时候的父母;有的同学说,想起了那个年龄的自己经历的一些事。然后,老师又问我们,看到的照片中的自己是开心的?还是不高兴的?还是恐惧的?之后,老师让我们继续凝视照片,并且对我们说:“如果现在让你对着照片中的孩子说话,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你可以问问他/她,为什么开心、悲伤或者恐惧?你可以轻声地说出来,也可以在心里默默地说,还可以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在接下来的三十分钟里,大家纷纷开始了跟“童年自我”的对话。有些人轻声的说着,有些人默默无语却一直凝视照片,还有些人埋头奋笔疾书。三十分钟后,我发现,班上一半以上的同学都哭了。还有几个人,情绪非常激动,看着自己的照片哭的不能自已。
这是我在学习课程的一年中,印象最深的几次课堂场景中的一次,那节课我们学习的主题是做自己的内在父母。而上述的那个练习不但让我们了解到,其实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童年自我的影响,心理工作者也不例外。而且,通过对情绪的探究和释放,让我们也得到了一次心理的疗愈。
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那小孩所承受的伤痛,我过去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消散,最终化为乌有。毕竟,时间是治愈痛苦最好的医生。而那节课让我认识到,时间虽然会模糊我们的记忆,但不一定能很好地抚平内心的伤痛。有些事,我们自以为已经忘掉了,却又忽然在某个时刻,或者通过某种经历,重新浮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一个伤痕累累的自己,弱小、无助、充满恐惧。这个小孩带来的影响就是让人们在漫长的成年期中,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填充内心的寂寞,试图转移内心的伤痛。或把情感寄托于财富、名誉和爱人,或让内心充满苦毒,把自己生活的一切问题归咎于他人。为了消除“内在小孩”的被伤害感,我们必须学会做自己的内在父母,为内在小孩创造一个充满爱、鼓励、聆听和安抚的内在空间。
内在小孩多数时候是由我们真正的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塑造而成的。一对习惯于发号施令、显示无理权威的父母,会塑造出一个恐慌、惧怕、软弱的内在小孩;一对习惯于忽视孩子需求,长期对子女恶言恶语的父母,会塑造出一个缺乏爱、自信和安全感的内在小孩。虽然我们的生物父母跟我们的内在小孩有关,但内在父母却跟我们的生物父母没有关系。这是因为,无论生活中真正的父母好或是不好,我们的内心其实都拥有一个内在的空间。这个空间很强大,如果我们能发觉并有效利用这个空间,它就能为我们提供我们所需要的情感支持和精神力量。
但我们往往用一种错误的方式去安抚内在小孩,那就是向外索取。所以,咨询辅导课的老师告诉我们,人常常是对自己的内在小孩强烈认同,却对内在父母排斥抗拒。也许是我们不愿揭开伤疤,直面问题;也许是我们懒惰,想得到疗愈,却不愿付出努力。总而言之,大多数人寄希望于他人,不断地寻找他人给予我们的爱,以至于自己的内在小孩可以有依赖的对象。正如一些咨询师所说,想要拥有恋爱关系的人,有时并不是想得到可以与之共同成长、承担苦难的伴侣,而是想找到内在小孩可以依赖的对象。但他人,哪怕是身边亲密的人,是无法成为我们的内在父母的,内在父母只能由我们自己向内探寻,深入内在空间,去汲取力量,获得积极正面的感觉,与内心的爱、喜悦的能力相连接。在这个状态中,我们的内在父母能够无条件的接纳我们的情绪,倾听我们的伤痛,并温柔的给予内在小孩爱和鼓励。
那堂课快结束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好的咨询师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能引导我们发现其内在父母的部分。而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可以从内在父母那里获取成长时的动力和伤痛时的安慰,我们就能用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自己所处的境遇,渐渐地,我们的内心就会强大,内在空间的资源也会丰富。”
我是Lee,在终生学习和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摸爬滚打。(微信ID:lee13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