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初中那时,我们的化学老师,讲课从不带任何教材,只带2样东东,一包烟,一个打火机。
在课堂上,只要一支粉笔在手,板书和习题就可以一气呵成地在黑板上呈现。
我们知道,化学计算题目是需要考虑数字相关性的,经过一连串计算之后还要有解的,但这对他来说都不是事儿。
还有另外一个老师,教政治的,也是脱稿授课,一支粉笔打天下。
我们都很好奇,一两堂课下来,全部脱稿,怎么办到的?
当然,以前不会深究太多,只是感觉,他们上课的效果太棒了!
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看书本,反而有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互动上,即便是保持眼神的互动。
当然,也很有可能是,这种实力派的偶像气质更容易征服我们学生的心!
听说,有一个班主任,是教生物的,一直听到自己班里的学生提起前面两位老师,有点吃醋,决定也要脱稿讲课。为了那堂课,他在教研组办公室背教案背了好几天。后来,还是回到老路子。
这样,我就更加膜拜两位大神了。我当时心里暗暗下决心,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
现在我都有点怀疑,我当年立志当老师就是受他们影响的。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很想成为这般潇洒,如此让学生惊叹的老师!
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在台上脱稿,我要脱,我要脱!
(二)
后来,我发现,这个稿不是想脱就能脱的,需要实践,需要训练。
脱稿和念稿是存在本质差别的。
脱稿演讲,其实是一个大脑信息输出的过程。那么前提是,这些信息已经在自己的大脑中,不管是临时强化记忆的,还是消化后长久记忆的,都必须是在脑中。
那就必须有输入的操作,也就是说需要将要演讲的内容先通过某种方式存放在大脑中。
而念稿,就像电脑外接一个U盘,直接读取,电脑中可以不用存放。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我自己总结思考的,不一定专业。
但是,我想表达的是,脱稿先要解决如何将资料输入到大脑,然后再有序输出的问题。
你可能会说,有的人不用任何准备也能够出口成章,完成很漂亮的脱口秀。其实,一般来说他们都是做了准备的。假如真的不用准备,那只能是说他平时积累了很多素材在大脑中,借助一个主题,他就可以将相关的内容快速地组织在一起。那已经是牛人了。不是我等菜鸟能够分享的。
我在想,我们的偶像老师,一定是通过长期的授课,使用有效的方法,将整本书、所有的习题,构建成一个知识框架,装到大脑中了。
我开始模仿,学习怎么样将内容有机地装进自己脑中,然后讲出来。
到了高中,语文课有课前5分钟演讲,轮到我的时候,我都尝试脱稿。政治课偶尔也有分享,我都会报名,也尝试脱稿。还有主题班会等,很多上台的机会,我都尝试脱稿。
我发现我能轻松地将信息地输入到大脑中,然后再提取出来。
上台讲课、作为班长发言、新生交流、兄弟班会客串等等,只要有上台的机会,我都尽量要求自己做好准备,不带稿子。
直到出来工作,也会参与PCM、内部培训、给客户讲方案、在大会上分享等。
只要有机会,我就想用高一点的标准要求自己,因为我享受在台上脱稿讲话的感觉。
(三)
这些过程,我也都会随手记录了一些自己的方法与心得体会,下面我大胆地尝试分享一下。
在此之前,有必要强调一下,内容为王。只要内容好,即使你演讲过程中出现结巴,即使普通话不标准,那么也是能打动人的。关于内容的厚度,属于内功,是需要沉淀的,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
我只是想分享,在我们当前的知识储备下,如何更好地做到脱稿?
我经历过几种类型的演讲锻炼机会。其实,我也不知道算不算演讲,但是为了方便说明,我统一用“演讲”来描述。
第一种:全程没有看稿。如传统式的培训课,就捏着一只笔。又如我们公司的PCM,握着一把麦克风。
第二种:有PPT,但是对演讲要求高,一板一眼的。如在大会上的演讲。
第三种:结合PPT介绍方案,比较灵活的。如售前会议,给外部的客户介绍方案并交流,或者在内部做培训分享。
我个人觉得,难度最大的是前面2种类型。第一种,完全脱稿;第二种,表面有PPT,但是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大部分内容是脱稿的,一句是一句,开工没有回头箭,对表达要求比较高。
我自己是如何做到的呢?
自己写稿
我认为,写稿,也是大脑信息输出的一个过程。
只是这些材料原来是孤立的,老死不相往来,为了完成这个稿子,按照某一些需求或场景重新组合在一起。
形成稿子后,还要想办法有序地放到大脑中。
因为是自己写的稿子,里面很多例子,很多组成元素,都是自己熟悉的,这样组合起来也容易理解记忆。
如果没有把握,或者现场要求比较高的话,那么建议写逐字稿。这是我自己摸索的方法,只是没有取名字,后来我才发现这个方法很普遍,名字就叫“逐字稿”。
就是把你要讲的所有台词都写下来,包含语气词,包含做表情、包含互动等。也就是,拿着这个稿子,在台上一念,就是你要表达的全部。当然,上台的时候,你是没有带稿子的,那个逐字稿已经存放到大脑中了。
很简单的例子,比如第一句话是:“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还是“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各位来宾”,等等,这些套话也要逐字写出来。我们偶尔看到,有的人在第一句话就卡壳了,突然不知道如何称呼在场的所有人。
有的时候,稿子是由别人提供的,即使不是自己写的,也想办法变成自己的。
怎么做?
粗读、细读、精读、抓要点、领会精神,将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自己的思路融合在一起。针对一些陌生的词汇,在网上查一下,进行理解消化。在不影响内容的前提下,对表达的顺序和描述方式调整成自己习惯的风格。
在我们公司的PCM(Pre-Work Communication Meeting),我就是这样做的。所以,细心的同事可能会发现,我脱稿讲的内容和公司提供的不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我消化过,修改过了。
梳理稿子
这个步骤本可以放在写稿范畴的,但是我更愿意将它独立出来说明。因为它是承接“写”和“记”的重要过程。
这个过程,你需要反复修改和打磨自己的稿子,可能会从结构上、顺序上、衔接上进行考虑。
总体来说,我最多的是采用“金字塔原理”。
这个大多数人应该是很熟悉了。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论据本身也可以是分论点,被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形状如金字塔。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查一下相关的资料和书籍。
一般来说,我会在以下几点努力:
1. 确定一个中心思想,或者结论。
2. 自上而下进行分解。“上”和“下”形成“父子关系”。下面的内容或小主题,一定是根据上层主题展开的,并进行解释和支持。
3. 检查和调整分解的部分,确保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并且所有的部分组合起来是完整的,没有遗漏。
4. 排序。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同一级的小主题,包括内容中出现的一系列很细的观点。比如按演绎顺序、时间(步骤)顺序、空间(结构)顺序、重要性(优先级)顺序等。
5. 平衡每个部分的分量,有意突出重点。
其实,我PPT做得并不好,但是,在结构上我是遵循一定原则的,这样至少整体不会显得太糟糕。
关键的是,这个梳理的过程,是搭建知识框架的过程,对记忆至关重要。
记忆
稿子梳理完后,其实整体的脉络结构已经在大脑中了,完成了最重要的20%,如果临场发挥强一点的话,基本上没有问题了。
有的人说,只要定好主题,剩下的就靠临场发挥,没有必要那样死板。
我部分同意。这个需要依赖个人能力的。
因为我临场发挥较差,所以我要80%准备,甚至95%,留下少量临场发挥。以前吃过亏,现场出现某一句话无意地重复几遍,要么突然断片了,要么超时。
一般来说,尽量做充分准备。
我会强化内容的记忆,落实到每个章节中的每段话,再分解成每个句子。然后抓住里面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有了,基本上也能够表达出完整的意思了。
不用要求每个字都准确无误的记忆,因为人正常的表达技能还是有的。
比如,稿子写的是“很好”,临场讲成“非常好”,或“相当好”都是没有问题的。这只是举的一个简单例子,根据个人情况而与一反三。
如果是一些很重要的,有强调作用的词语,可能就要特意记忆了,不然会影响效果。
当然,你记忆力好的话,既能做到一字不漏,又能在中间临时添加内容的话,那是最好不过了。
模拟演练
这个步骤貌似不是必需的,平时也较少这样去做,好像觉得挺别扭的。
但是,如果这个演讲很重要,要求也很高,那么模拟演练是很有必要的。
模拟演练,可以弥补临场发挥能力的不足,而且在长期的演练过程中,又可以不断积累,提升临场发挥。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估计就是这个道理。
模拟演练一下,就会发现,自己实际讲出来的和自己在大脑中想的差异很大。
有时候我觉得内容已经梳理好了,都在大脑中了,妥妥的,但是实际讲出来的时候,效果很一般,甚至很不满意。
因为那些内容在大脑中是比较模糊的,想的过程也容易跳跃的。
但是讲的时候,是需要实际“落地”到声音的,是要形成具体的一个个字,一句句话的。
好比,我们感觉想了很多内容,也很清晰,但是落笔的时候零零散散的,不成系统,甚至表达不出来。也就是这个道理。
演练的过程中,就可能会发现存在一些拗口的词汇,念起来很不顺,要多重复几遍,直到讲到这个词的时候是很溜很溜的。
不然,每次到这个点就会有点不爽,就像一条涓涓流水,到这里都要被一块石头挡一下,心里咯哒一声。
如果有条件的话,提前了解现场讲的时候,是坐着,还是站着。
为什么?
我个人的经验是,你如果是坐着练习,但是现场是站着演讲,那么你的感觉可能就变了。
甚至,你独自一人试讲的时候是闭着眼睛的,但是你真正上台的时候,肯定是张开双眼的,眼前的一些场景对你是有干扰的。
又如,你可能是要拿麦克风的,你连手握麦克风的动作也要模拟出来,不然可能当你手拿着麦克风的时候,都会感到有点陌生。
这些因素尽量考虑进去。
我想起读大学的时候,我在容纳300人的大教室里上自习,经常看到有人默默地走上讲台,做着手势,嘴巴念着,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着。
我刚开始以为是有课呢,原来他是在台上做讲课训练(音量控制,对大家没有影响),把我们当成学生了。在这么多人面前,完全脱稿,很有范儿。在这样场景训练,效果相当棒。
怎么样?到这里,你找到脱稿演讲的正确姿势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