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蛋了,间隙性脑袋空白了,这没看书又没思考的一天显得特别苍白,不想落得跟写日记一般,又不想写医院公众号一样将今日香港玛丽医院忻教授来我们医院交流指导正经的写一通,本想模拟石头的幼稚心理写一篇他对周遭世界的看法,可我怎么也做不到把自己真弄成三岁的心智,写了一段,看着过于做作自己都想呕,又删了作罢,但今日写还是肯定要写的。
现在石头放着《葫芦娃》,勾起一些回忆,但我又没有要写我曾经看《葫芦娃》的心思,只是那耳边不停想起的音乐和台词,让我如烈日下云絮一样好不容易凝聚出来的一点思路,却被厨房的抽油烟机一样的将我那些思绪吸的一干二净,进而显得脑袋更加空白,今天的空白是那种失了记忆,没了思路,迷茫的空白,看着晚上九点多的时间,还多出了一份焦急。
我也觉得一篇文章的题目很重要,曾经有人说我现在写文章是不是文思泉涌?我也还真配合着吹牛说我现在只能说有的聊,凑个一千字肯定还是随随便便。所以我刚刚就很正经的问石头:“石头,爸爸今天写一个什么题目?”石头煞有介事的说:“写一个《小房子》”,《小房子》这么突然而有个性的题目我还从何写起?
小房子,我可以让你做我今天的题目,可我却写着和你完全不相关的内容,就像那些父母的包办婚姻一样,可以给你名,但没有你的份。
今天又有人问我几天看一本书,唉,我如何回答好呢?其实不管我的进度如何,一本书原本就不是一个确切的说法,有些书几万字,像之前我看的《小王子》、《老人与海》,不用耐着性子最多一个上午就翻完了,还是特别轻松的就翻完了,收早工。可我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时,有三册,一百多万字,这要花费的时间就可想而知了。再有就是书内容的通俗还是晦涩也有关系,像我之前看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这原本就是他老人家的一本外文教案再翻译过来的中文版,中间的哲学派别,大段没有翻译的古文,特别晦涩难懂,要不停的去查一些资料配合理解,最后还是一知半解。而看东野圭吾的几本推理小说还是会让我加快速度,毕竟他的文字不像村上春树那般细腻而要将每一句慢慢咀嚼,他的魅力来自于故事的悬疑中无懈可击的推理。
除去上述的那些客观原因,剩下的就是我的主观原因,我看多看少其实也全凭心情,上班其实也没多少时间看书,经常也要外出办事,加上最近又开始去手术室帮忙,回家后又要承担部分带孩子的任务,虽然比起老婆,石头更黏她,但静心看书这都是有环境因素,像有人在你耳边打鼾一样,你闭着眼睛只能是在假装睡觉,那不算你睡着了。
还有不要问我看完以后你都记得吗?我可以用人格担保,绝对不记得,这一般一本普通点的书15-20万字,我哪里可能记得,我就连自己昨天写的什么都不记得。但我看书注重的部分是自己跟着里面文字的一些思考,像吃进胃里的食物,那是一个消化的过程,具体说哪一餐吃完,身上的哪块肌肉长结实了,我肯定说不出来,但我能确定这吃进去的东西肯定变成了我的筋骨与血肉。像很多时候我不记得原文,但我记得哪本书大概在哪里能够翻到,而这本书我手里是有的,随时可以再查阅。
那时老师教我们写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五个字是叫的最凶的,今天我这篇算是完全的一盘散沙了,题目也是像山顶的电线杆独立在那里,不知道我们曾经的语文老师能抓到我今天的“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