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李商隐的诗,有人会说“难懂”,有人会说“唯美”,有人会说“伤感”……3个关键词加起来,就是李商隐诗歌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基本印象。
的确,李商隐很多诗不好解,但却因着其所独具的审美特征,让我们哪怕并不能确定他的一些诗的具体意旨,也能感知它们共同的情感指向,即内蕴在诗中的心灵苦痛。
不过李商隐也有好懂的诗,这首因秋夜之雨而作的《滞雨》诗意便很明白晓畅。李商隐写雨的诗不少,写过春雨、微雨、细雨等等,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写思念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首《滞雨》同样围绕秋夜之思而作。
滞雨·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很多人注意到了诗首句并非正常语序,诗人有对此句的语言结构进行调整,本应为“夜雨滞长安”,调整为了“滞雨长安夜”。在不少对此诗的鉴赏之中都讲到了此句将“滞雨”提前是为了强调突出这雨的厚重、绵密之感,奠定诗歌基调,将苦闷愁绪植入进来。
在读书君看来,这一调整还有一个作用,即是将首句的落脚点放在了“夜”字上,诗起于“雨”,终于“夜”,在这连绵秋雨交织的长夜里滞留长安,会有什么感触?
诗人独坐桌边,久到孤灯已残,突出独坐时间之久,愁绪之深。这两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马戴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是类似的羁旅之思。
前两句写诗人眼前之景,后二句则从眼前跳跃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故乡云水地”,既是因此处久雨不停,想到故乡或许也是这般云水濛濛吧;云水迢迢,也是阻隔,是横亘在异乡人与故乡之间难以跨越的障碍。
一般情感烘托到这里,都会说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我这颗归心似箭。但李商隐接着写:“归梦不宜秋”。还记得那个“打起黄莺儿”的思妇吗?因为黄莺的啼鸣惊扰了自己到辽西的美梦,便要将黄莺赶走。尽管是梦终归要醒,但现实注定难见,一梦能圆也是好的。
李商隐在这里反其道而行之,偏偏说“不宜”。为何不宜?一则从上文来看,连绵的秋雨始终萦绕着长夜,独守残灯倍添愁绪的诗人即使想做“归梦”,怕也是难成,久夜不寐,如何成梦?
二则连雨秋夜,本身就已忧愁暗生,即便做了归梦,梦中也是清冷又惆怅,醒来更是愁闷不堪,倒不如不做(“大抵说愁雨,皆在不寐时,此偏愁到梦里去”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三则即使梦归故乡,彼处依然是云水缭绕,愁绪仍然不能减少半分。
夜雨残烛的晚上,正是客愁思乡的时候,诗人却以一句“归梦不宜秋”收尾,这种口是心非的背后,是他内心的苦闷、无奈与叹息。——马玮《李商隐诗词赏析》
不乏有人将诗中盘桓已久的雨与客,故乡与长安、归与不归的关系解作李商隐仕途中的孤独愁苦之情,倒也非常贴切。
在读书君看来,即看作是抒发诗人有家不能归的羁旅之思、漂泊之感也未尝不可。李商隐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志不得抒,漂泊不定,这首诗也可看作他一生欲归而不得归、想要有一番作为而后归的心境写照吧。